分享

如何学习好五运六气?(1)

 老丁老不老 2019-12-13


前言

从今天开始,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学习五运六气的方法,因涉及内容比较多,分几篇陆续分享给大家参考,愿大家能从中受益。


学习五运六气不是一件简易的事


以笔者浅见,学习五运六气不是一件简易的事。先来说一说主观上的因素。宋·琼瑶真人《针灸神书·卷一》有云:“凡医人一要识字,二要晓阴阳,三通运气,谓之明医。医不识字,不晓阴阳,不通阴阳,谓之盲医……”可见要想当一位明医也是着实不容易的,那么对于学习《内经》乃至五运六气都是一样的道理。


首先要识字,第一条要素在现在看来就是要有一定的文言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五运六气之学说的系统记载见《黄帝内经·素问》的六十六篇到七十四篇的七篇大论,另有素问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第七十三,亦是五运六气之主要原始资料。

《黄帝内经》中运气之学奥蕴宏深被历代医家称为医门之玄机。又因成书年代久远,言简意赅,所以文意深奥难懂,常常使人望而却步,许多含义在今人看来不知所以然,后代注家们又各说齐陈,很多注解观点迥异,而现代的一些注解版本甚至可以说是“断章取义、臆想连篇” 导致后学之人难臻理要。

笔者个人的研习习惯是先读《黄帝内经》原文,逐字逐句地阅读研究,反复究其本意,尽可能站在古代先人的角度,去研究和体会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气象、物候、人体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和解决办法。然后再结合后代注家观点,因后代众多注家多是在内经基础上自我发挥,甚至很多观点迥异,需要我们多加进行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独立的研学风格。

其次是晓阴阳,通阴阳。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阴阳观,才能够顺利的深入学习五行生克制化、河图、洛书、三阴三阳开阖枢、标本中气等相关理论以及学习五运六气的推演、分析和临床运用,这一点是我的真实体会。


树立正确的阴阳观,掌握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


只要你一提阴阳,很多人就摇头,就不屑一顾,他们就认为非常不科学、无法理解、难以接受。为何呢?
其实就是不懂阴阳,没有建立正确的阴阳观。这和当下的教科书里的中医基础理论所讲的阴阳概念有很大关系。
我们先来看一下教科书式的观点: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凡是具有明亮的、温暖的、活动的、向上的、在外的、兴奋的、坚硬的、剧烈的、强壮的、无形的等特性的事物即为“阳”;凡是表现为暗淡的、寒凉的、静止的、向下的、在内的、抑制的、柔软的、和缓的、虚弱的、有形的等特性的事物即为“阴”。


    可曾想过,没有绝对的上升下降,也没有绝对的明亮阴暗啊。要知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世间不存在纯阳或纯阴的事物或象态。举个例子吧,按当前许多教科书里的标准男人为阳女人为阴,那请问了,女汉子是属阴还是属阳?所以此类对阴阳概念的理解脱离了《黄帝内经》的阴阳本源的概念,成为物质化概念的阴阳观了。

我们来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请注意最后一句话“然其要一也”,这或许才是阴阳的本源——象态。个人以为《黄帝内经》的阴阳本源的意思或许是这样:简单点说,所谓阴是指凝聚的力量,所谓阳是指宣散的力量。

再深入一些就是在太极生两仪的这个思想里,阴阳首先代表的是气化运动的两种象态而不是物质,太极图中阴阳由衰到盛的过程叫做阳的象,由胜到衰的过程叫做阴的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阳化气,阴成形。”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注释说:“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因此,阴和阳应是指气化与凝聚的相对运动或者说是一种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象态。

此外对阴阳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掌握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这对学习五运六气,乃至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三阴三阳开阖枢不明白,是无法继续深入学习五运六气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关于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描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阴三阳”就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三阴三阳通过开、阖、枢,将阴、阳分别分成三个阶段,阴阳的运动变化,阴阳的转化,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等形成了六种气化状态,形成了阴阳的动态观和时间观,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精华所在。
这里需要大家重点理解的就是“太”这个字。《列子·天瑞》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太”的本义为始也,也就是最早、最开始的意思。最开始的初生之阳叫太阳,最开始的初生之阴是太阴。


自古到今,很多人把这里的太少与易经的太少混淆了,易经中最多的为“太”,最少的是“少”,而中医基础理论的三阴三阳是从开阖枢的动态来讲的,不是按照阴阳多少来分的。
所以想学习好五运六气以及六经辨证等等中医理论基础,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是务必要弄清楚、想明白的。



其他方面的主观因素


第三 其他主观因素。无论出于何种出发点,个人以为要想学习好五运六气,运用好五运六气,还尚有几个主观因素需要注意:
1、时间:五运六气理论博大精深,要想学懂、学通、学精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此外五运六气绝不是掌握简单的推演就好了,推演出来了还要分析、运用,而实际运用起来特别需要“知常达变”,这里的“变”才是精髓所在,这个识“变”的过程也是需要时间来学习和掌握的。
2、悟性:或许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这种顿悟是刹那间的事情,当然这一点似乎是关乎天赋,就不多谈了。
3、恒心韧劲:《曾广贤文》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好比大家一起上了小学,以后升入中学、大学,一路上总有人会辍学掉队的。学习五运六气的过程也总会有主观客观因素的干扰,这时候必须沉下心来,坚持、再坚持才能最终有所收获,否则可能半途而废。要知道,勤恒则精。
4、奈得住寂寞:真正优秀的人,是甘于孤独寂寞的。学习中医学习五运六气就是要学会甘于寂寞,排除浮躁。同时学习五运六气的过程是明医理也是修心的过程,当下我们这个社会上许多人太急躁了,做什么事情都火急火燎的,许多中医从业者在学习五运六气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学习“运气方”和对临床案例经验的吸收,对五运六气的历史文化和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意识淡薄,甚至可以说有些急功近利了,这是不利于深入学习好五运六气的。我们要学会修静心,要知道,心静方能从容,才能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同时还要学会慢下来,慢工才出细活啊!
5、知行合一:学习五运六气的过程是不断研习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之后我们就要不断把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无论是针、灸、药、砭、按跷、导引等等领域,还是当下的大数据、大健康等等领域都是大有所为的。学以致用,要常用还要敢用。
以上说的是些许主观因素,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十剂》说:“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清代官吏兼医家徐文弼也在他撰写养生秘籍《寿世传真·修养宜堤防疾病第七》有云:“盖医之一道,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
可见要开启中医药的知识宝库,学习好五运六气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去掌握,诸如天文、地理、音律、历学、气象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