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摄影领域稍有前瞻性了解的人们我想对于“假杂志”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起初是由发起人——言由创办,以网络杂志在线的方式介绍地球上富有诗意的摄影师、艺术家、设计师、出版物。慢慢的把目光转向线下摄影书的独立出版领域,并出版了一系列极具风格的独立出版物。(采访撰文/王欢) 《北流活活》 张克纯 尺寸/250x250x18mm 规格/120页,55幅彩色照片,布面精装 限量/500本,全部编号,2014年6月出版 《回家》 木格 尺寸/215x276x19mm 规格/112页,57幅黑白照片,布面圆脊精装,配有护封 限量/600本,2013年12月出版 一切从关注独立出版开始 二00六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言由开始为当时的一本名为《鲜氧》(《O2》)的独立杂志工作,这是一本关注插画、广告创意、平面设计、出版物(书籍、杂志)等综合性内容的先锋杂志,也正是这段时间,言由的个人关注点投向了这些领域,二00七年开始写一个关注艺术与设计的博客——On The Construction(在建设),可以说这个博客就是现在“假杂志”博客的前身。 “On The Construction”进行了两年多,对于设计的商业性,言由似有些看透,于是把目光缩到了平面绘画还有当代艺术的内容,当然,摄影是其中很大一个组成部分,于是,二00九年开始把域名申请下来,纯粹去做“假杂志”,正式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摄影艺术的传播。 《塵芥集》 塔可 尺寸/19x29厘米 规格/88页,45幅黑白照片,散页、折页精装 限量/500本 2013年11月出版 在做假杂志这种博客式网络杂志的时候,有一个很主要的栏目就是关注出版物(收集了全世界各地的杂志、独立出版),或许是摄影更容易清晰的表达自己吧,以至于独立出版的很多内容都是和摄影相关的,摄影的画册远远比漫画、插画、诗歌等等要活跃的多,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独立出版的主力军,然后言由就在考虑是否可以在中国把独立出版做起来。就冒出了把网络杂志转向线下独立出版领域的想法,开始去研究该怎么弄、去哪印,怎么个印法,一路误打误撞,后来漫画家烟囱介绍了一个印厂给言由,没有任何线下出版的切实实践经验可言,言由就凭着一股热烈的兴趣去干了摄影书出版的第一票,就是摄影师孙彦初那本颇受好评的《Obsessed 》(沉溺于此),这本画册限量印了500册,没想到一经面世,不到一年就全部卖完了。 在做第一本摄影书的同时,《新视线》杂志从上海迁到北京,杂志社正缺人手,于是主编陈姣姣找到言由问他愿不愿意过去那边,言由心想《鲜氧》这样的小众杂志的出版节奏有些过于缓慢,现在有机会可以去“正规军”那里去感受一下倒也不错,况且《新视线》也是自己非常心仪的杂志,于是一拍即合就去了《新视线》,他还清晰的回忆道“我去新视线是2011年6月1号,我做的第一本摄影书《Obsessed 》的首发会是2011年6月4号,一切都在那时改变了。” 《沉溺于此》 孙彦初 2011年6月出版,限量500本 尺寸:21×28cm,64页,附赠57×86cm海报 “假杂志”就这么形成了 新工作定了下来,新书也已经首发了,热情一旦散发出来便不可收拾,2012年草场地摄影季,言由还组织了一个“假杂志与中国独立摄影书展”的活动,想要引起大家对于独立出版这个领域的热潮,事实证明也确实达到了,很多人真正认识假杂志这个名字便是从那时开始的,同时,言由也找到了青年摄影师刘垣,并合作出了假杂志出版计划的第二本摄影书——《DIGITAL BUILDING》。 《Digital Building》 刘垣64页,56幅黑白照片,18.5×26厘米,附赠一张6寸彩色冲洗照片 软精装 限量500本,450本普通版,50本特别版(不同封面、书名压凹工艺、不同签名,编号1-50)2012年4月出版 本来以为一切都是可以这么稳步的进行,不成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之前五年一直在出版节奏缓慢的小众杂志工作,一下子跳到“月刊”这种每个月都要紧赶慢赶,加班加点的工作节奏,让言由非常不能适应,这样的状态过了半年就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有点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了,再加上本身的性格喜欢独干,不是特别能适应团队合作的那种节奏,导致在《新视线》的工作并不是很顺利,而且也制约了自己的出版计划。 言由说“我在《新视线》那时确实太忙了,就连周末都在忙杂志的事儿,完全没有业余的时间,稍微闲下来就想歇着,什么都不想干,所以假杂志的博客也不怎么写了,出版计划也没有进行,我就开始反问自己那个是不是我想要的?” 既然那么不适应团队的节奏,又不能兼顾自己喜欢做的出版计划,那干脆就做一个抉择——辞职,12年9月份,言由正式成为了“自由人”,接下来的精力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假杂志出版计划,或许正是工作上这样的“失败”才成就了现在假杂志的顺利成长吧。 接下来就是假杂志出版计划一系列的的出版物映入公众的眼帘。 《人工剧团》 张巍 尺寸/235 x 310 x 25mm 规格/108页,附2幅海报,42幅黑白照片,布面精装 "每本书都有一个适合它的状态吧" 色影无忌:来聊聊假杂志出版计划吧!把大本营回迁宁波,现在是个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 言由:大本营还算是在北京,主要是做书,做完了再调整调整,接下来就是办首发会。宁波现在其实算是一个销售中心(土一点就是个发货的地方),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单子,在宁波发会方便一些,因为那边是港口嘛。 色影无忌:假杂志出版计划已经出版了十本,现在对于名单是怎样考量的? 言由:其实一开始没有,之前就是我喜欢就好,现在我给自己列了一个标准,至少符合一条吧,一是在国内做过个展,二是至少有被一个国内的知名媒体采访过,三还是我喜欢嘛 色影无忌:那你个人喜欢的偏向于哪种? 言由:我还是比较喜欢相对传统一点的摄影,像223、马蒂啊这类的拍生活状态的,还是挺摄影的,当然,最近也比较喜欢观念性强一点的,比如张巍的这种。 色影无忌:就是手法上比较创新的这种。 言由:对,其实张巍的算是假杂志出版计划做的第一个手法上比较新的作品,之前都是传统的去拍“在路上”这种,现在最新的杨圆圆的这本《在克拉科夫十日》也是创作方式很新颖的,通过老照片、电影截图以及自身的拍摄综合而成,非常喜欢,但是也不是说假杂志今后的走向就是越来越像这样,还是都会有,看缘分吧。 《在克拉科夫十日》 杨圆圆 尺寸/185 x 260 x 20mm 规格/168页,布面精装 限量/500本,全部编号,2014年12月出版 色影无忌:接下来的出版计划是? 言由:本来计划是做马蒂的,是她的老作品和新作品的合集,已经进入设计阶段了,但是方案有变化,需要再添加一些文字进去,可能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写那些东西,这样就要往后拖一下,现在同期进行的还有蔡东东的新作品,林舒的一个手制影像书等等。 色影无忌:也是第十本了嘛,感觉越来越找到自己的特色和节奏了,每一本画册的出品都有辨识度,比如布艺,比如某些拉页设计等等这些元素,现在每次出版除了要考虑作品本身的特性外有没有有意识的去向一个风格靠拢? 言由:没有吧,我还是觉得从孙彦初那本开始,每一本都想找一个合适的形式,现在想起来只不过孙彦初那本想的有点不太成熟,刘垣那本完成度和预想的有一点差距,我们的设计其实也是往一个更合适的状态去走,虽然它不是布面,也不是精装,但是是我们觉得合适的,包括塔可的那本,为什么用散页,因为那套作品比较随意,也不是一个系统的作品集嘛,所以就散页的状态,到了张晓的《他们》,第一次用布面,当时是张晓先提出来的,要用“黄色”的布面是因为想要符合《他们》那个系列的那种看起来比较诡异,一种不同寻常的状态,所以用了特别亮的一种黄色,很多人不喜欢,尤其是看过很多传统画册的人会觉得太怪了,不过我们俩还是一直挺满意那本的,到了后来木格那本,内页用了土黄色布面后来又包了一个防尘罩,是觉得那个系列是一个很传统的作品,其实每一本书都是先和艺术家沟通,再定方向,他们自己的感觉还是很准的(包括自己作品的定位),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来呈现,然后我再根据我的经验来给一些建议,每一次都是有一个合适的度吧。 《他们》 张晓 64页,54幅彩色照片,18.5x26厘米 布面精装,限量500本 2012年12月出版 色影无忌:压力还是很大吧? 言由:对,因为每一本都想做的不一样嘛,不过我还算是比较能调整自己,就像我之前做了三本烫金的,但是你会发现这三个人确实适合这种(烫金)形式,其实是有理由的,你每一本为什么那么做,不单单是出于个人的喜好去完成一个工艺、设计,你用布面也不是单单为了个人喜好,还是比较适合他们作品的一个状态。 色影无忌:假杂志现在主要是来为中国的年轻摄影师做平台嘛,有没有想过引进外国的,面向中国大众来推广? 言由:会有,不过我觉得我现在这个品牌建立的都不够好,还是先完善这个品牌吧。以后会有,但是也是会有针对性的,比如说是东亚这边的,日本、韩国等等,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中华文化圈内展开。 《海岸线》 张晓 尺寸/215 x 280 x22mm 规格/192页,附16页拉页,118幅彩色照片,布面精装
"尝试去做一本关于摄影艺术的杂志" 色影无忌:《假杂志》的创刊号是不是要面世了? 言由:其实内容差不多了,不过我特别纠结定位——“影响中国摄影师的人、物”。人就是影响摄影师的创作者、艺术家,物就是影响他们的展览、书籍等,然后去邀请摄影师去写,比如说你比较喜欢深濑昌久,那我就邀请你来写深濑昌久,大概是这样一个概念,也会有一些策展人,评论人来参与进来,但主体是以摄影师来写他们喜欢的创作者。 色影无忌:那这样会不会整体内容比较散呢?因为方向比较散,毕竟每个人喜好都不一样。 言由:对,所以我会每一期定一个主题,但第一期我是想,先多元化一些,口号喊得响一点,我现在初步定的等于是一个创刊的献词一样,就是作“为艺术的摄影”,所以第一期可能会相对比较杂,同时还是会先有一个小专题吧,但是第一期我是想先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本杂志,所以国内邀请的摄影师也是各类型的都有。 《空日》 朱墨 尺寸/250x340x10mm,正度8开 规格/44页,65幅照片,布面精装 限量/500本,2014年5月出版 色影无忌:第一期《假杂志》的内容可以简单透露一下嘛?让大家多期待期待~ 言由:我邀请张文心专访Alec Soth,刘垣写了志贺理江子,张之州写了张君钢,杨圆圆写了Taryn Simon等等,其实目的还是在于提倡摄影师去写吧,为什么中平卓马、森山大道、杉本博司都可以兼顾写作。摄影师不再是拍拍照片就完了的状态,必须去多看书多去写作,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家吧。 当然也有年轻的策展人和评论家来写一些文章。 色影无忌:以一个什么方式出版? 言由:初步定了是和理想国合作,用的书号,以书代刊,相当于我们是以作者的身份来提供内容,所以发行上的事儿我就不需要管太多。 色影无忌:这样,受众面积会更广嘛~ 言由:是的,我们初步第一期印的一万册,就是想普及到更多的人,也别老在之前的小圈子里传播了。 色影无忌:那《假杂志》是何时开始有想法的? 言由:其实很早就在弄了,就是一直在纠结,想了很多,包括现在也在纠结,到底要不要侧重说“影响摄影师的人”这样一个概念,还是简简单单地让评论家写摄影师。 色影无忌:假杂志出版计划上,基本就是你一个人来充当所有角色嘛?等《假杂志》出刊了又多了一项事业,会不会分身乏术? 言由:基本摄影师算是我一个最大的“雇员”,每本画册摄影师会参与非常多,摄影师也会提供很多帮助,我其实更多是一个执行者吧。如果《假杂志》做起来了肯定会需要找人,组建一个团队。 色影无忌:周期呢? 言由:争取是半年出一期吧,不想弄的太累。 色影无忌:非常感谢,那就期待早日看到《假杂志》啦! (言由 摄影:王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