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来源 你感到焦虑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焦虑成为了与吃饭睡觉一样常规普遍的事儿。身边的人隔三差五来波人生大拷问,然后愈加焦虑,往复循环。 毕业时,工作还没着落,同学已经签了知名企业;25岁,身边的人都恋爱了,你还单身;快30岁了,同龄人都已结婚生子,你还未婚;30多岁了,同事买了第二套房子,生了二胎,而刚当妈妈的你对抗着产后抑郁,身心疲惫…… 当代年轻人到底为何焦虑?如何真正缓解年轻人的压力?本期大咖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林梅为你一一解读! 当代年轻人的压力来自哪里?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现代人几乎都面临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压力。这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从社会中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机会。而这些资源和机会不会凭空得来,于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年轻人压力大往往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到自身的期望目标时,所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大,个人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就越大。纵观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其压力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一是由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日趋严峻,造成了一定的求职压力。二是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多数国人认为“有房才有家”。加之附着在房子上的一系列福利待遇,比如教育、养老、社会服务等,更加剧了部分地区“一房难求”的困境。三是基于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奉,使得历代中国家长们秉承让子女接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的方法,并希望借此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随之造成了子女教育难的现状。除此之外,年轻人还面临着一系列来自养老、工作单位、社会交往、社会转型与变迁等的压力。由此可见,社会压力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系统对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看待。一方面,适度的社会压力可以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为改变现状、奋发向上、提高生活质量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社会压力过大容易摧毁人们的斗志,严重阻碍甚至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持适度的社会压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时也要防止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比如因为“邻避效应”而引发的环境冲突事件等。 年轻人社会压力过大可能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口出生的放缓与初婚年龄的推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晚结婚、不结婚,少生甚至不生孩子。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出现类似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现象,或是出现情绪崩溃、抑郁甚至自杀等心理失衡倾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从2013年开始,我国结婚率持续走低,出现了“五连降”,结婚率由2013年的9.9‰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7.2‰。“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由原本顺其自然的事情变成了“男大不婚、女大不嫁”。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结婚率创新低的同时,离婚率却从2002年开始连续16年上涨,于2018年达到38%,有的省份甚至高达63%。尽管人们结婚、离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高房价对结婚率与生育意愿造成了一定的抑制效应。在就业、房贷(房租)、养家、教育等一系列叠加的社会压力之下,选择晚婚、少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 可以说,这与高昂的养育成本、教育支出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何缓解焦虑、减轻压力? 生活在这样一个擅长通过“比较”,刻意贩卖“焦虑”的大环境里。我们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着手,让自己的压力不再那么沉重?个人调节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根本上应从社会层面真正给年轻人减压,让压力不再成为压垮年轻人的稻草。 首先,要打破社会分层凝固化的体制机制弊端,提供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 人在社会中生存、生活,虽然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压力,但是不同社会群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各不相同,他们能够运用资源、机会和资本达成自身愿望和目标的可能性也不尽相同。 针对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压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民生领域的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尤其要注重在就业培训、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要下大力气改变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优先”战略的实现。 同时,要顺应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内在规律,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切实降低入学门槛,实质性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要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打破条块分割化、身份藩篱化、社会分层凝固化的体制机制弊端,突破职业发展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为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群体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跨代际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要让每个年轻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以及“梦想成真的机会”,进而逐步实现社会形态由葫芦型向橄榄型的转变。 针对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压力,我们要以社会合作促进社会和谐。伟大的时代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为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公正的利益调节机制,建设政府引导下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协商机制,形成利益让渡的社会合作氛围,从根本上缓解人们的利益冲突,减轻无形的精神压力,进而促进社会群体的和谐。 与此同时,要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和公平性,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针对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压力,我们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艰苦奋斗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因此,要加强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成员进行科学引导。同时,应建立社会心理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提高社会心理的危机干预和疏导能力;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调节机制和情绪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业社工以及高等院校、心理咨询机构、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在社会心理救助工作中的作用,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缓解“心理弱势群体”的社会压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11月下 原标题 | 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压力与焦虑 新媒体编辑 | 周广(实习) 原文责编 | 孙渴 原文美编 | 杨玲玲 欢迎加入人民论坛VIP会员 阅读更多人民论坛独家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