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她有三次生命,每次都是一次生命的怒放。煮茶,当然是其中的一次,煮茶,也是一个静静的等待过程,等待着她的变化,等待着她给我们的那一份惊喜……。这个过程她教会我们学会静心与沉稳的生活态度。 水,烧至80度左右,开始投茶入水,随着水温的提升,看着壶内的热气一点点在空间中弥漫,此时茶香渐渐氤氲,听到壶里“咕咕”的冒着鱼眼泡,暖了四周,暖了心。 江南的初冬邂逅了阴雨,更显得格外地阴冷,已有些时日不见阳光了,又格外地期盼冬日的那一丝丝阳光的暖意。当下湿气与寒气交织在一起,使人肌肉紧绷,总觉得四肢不能轻松舒展。 当阴雨与寒冬邂逅,恰好一起围炉煮茶时,此时择一器皿,选一款适宜自己的茶,煮上一壶茶驱寒祛湿。享受那一碗经小火慢煲、汤色犹如琥珀、茶性温热、行气血、祛寒凉的茶汤,则会在这寒冷的冬季给我们增添一丝暖意。 汤沸入杯,小口啜饮着茶汤,看着茶台上袅袅的汤氲翻腾,此刻体会着由内而外遍及全身的暖热感,当是初冬阴雨时节一大乐趣。 煮(唐)、点(宋)、泡(明)是茶的三种饮用方式,煮茶法与泡茶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品茶方式手法,所以对茶的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 除了好的口感、赏心悦目的汤色这些共同的特征以外,泡茶可以感觉到每一泡口感的变化,而煮茶则追求口感稳定。如果说泡茶丰富变化的口感令人回味,那么煮茶始终如一的口感魅力何在呢? 答案是:丰富变化的体感,,平常有饮茶习惯的朋友可能立刻会想到卢仝的七碗茶诗,这首诗一直在写身体的感受而不是口感的变化。 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与鼎盛时期在唐宋期,正如同它的政治和经济一样。唐宋时期我们的先人喝茶都是煮着喝的,现代人所熟知的冲泡法是在元朝以后形成的。 煮茶在古代分为:宫廷煮茶、禅茶、雅士煮茶和平民煮茶。把茶放在锅里直接煮就是平民的作法,故称之为平民煮茶。宫廷煮茶是程序最多也最为考究的。 煮茶除了注重茶、器、水、火的融合统一,更要注重人的作用!茶、器、水、火如何相融合,其中就是人的作用,没有人,它们也只是单独的个体罢了!也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发现、提升他们的价值。 所谓的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壶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细介绍。 总体来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置水于壶中,以炭火烧开(现代用电加热比较普遍了)。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现代对茶末或整叶就没有要求了,比较随性了)。 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我们可以可以把它称为茶皂素,这可是个宝贝)。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调滋味。 【煮水】 接下来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大家会意一笑,同饮同分甘苦之意。 【择茶】 煮茶时,一般是大多选择老白茶、黑茶、熟普洱茶等茶品,这些茶品由传统工艺制作,又经过了时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寒凉,茶性趋于温热。此类茶品烹煮后不会因过于苦涩而难于下口,而温热的茶性用来驱寒又再适合不过。 除了上面所述的直接烹煮干茶,还可以炖煮茶品冲泡后的茶根,此法多用于老茶(或梗,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糖类和果胶成分),可让冲泡时未能释放的精华充分析出,回味老茶历经的峥嵘岁月。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毫升水投茶6-8克左右,当然,各位茶友们可在此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 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严格,与茶性、饮茶人数有关,弹性较大,若是茶汤过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长烹煮时间便可,若是茶汤过浓,适量加水煮开即可,这里没有强制性的定量标准。 茶叶可直接投入壶中,也可加入茶包袋(网上有售)中烹煮,这样更便于事毕后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请尽量使用尺码较大的型号,这样茶叶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间,如此茶汤的汤感更佳。 【煲煮时间】 一般推荐60分钟左右(依据茶品而定)茶汤方可达致浑厚温润的品质。烹煮后的茶汤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饮,同时炉具可保持文火或稍加热保温状态。 若是茶汤过于浓郁,可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如此调节至符合个人品饮习惯的浓度即可,自是别有一番乐趣。 结束语小编引用《老子》中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煮茶也是一样,就拿做菜打个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厨师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 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话题小编不在这里赘述了。小编这里要说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一定是有品级之分的。同样,煮茶也一样,同样的茶,同样的流程,煮茶者的经验、手法不同,则煮出来的茶也是不一样。 当阴雨与寒冬邂逅,恰好一起围炉煮茶时。 文/图:壶途先生撰写于北塘河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