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高山流水音乐起,出画外音 【同期】我叫杨发秀 喜欢画牡丹画 因为牡丹花象征富贵吉祥 而且是我们国家的国花 自古以来就有人喜欢牡丹 所以有诗是这么说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和其它画家不同,杨发秀的画室是在她家的厨房,十来个平米的小屋,除了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其余的空间便被画桌和文房四宝挤占得慢慢当当。当厨娘摇身一变成为画家,平时操持锅碗瓢盆的双手,拿起画笔同样娴熟而雅致。 【采访】杨发秀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这幅牡丹图 是我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的 因为它下面繁华似锦 表现我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画法又分:勾皴(cun一声)擦染点。杨发秀的习画之路,其实来自于一次偶然的机遇,也就是这次机遇,重新燃起了杨发秀内心潜藏已久的梦想。 【采访】杨发秀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当初我想学画 就是因为这三幅作品 杨兴旺他是我们白鹤梁诗社的诗友 因为他经常发画到诗社群里面 我看到过后 我说我也要幅画 他喊我去拿 然后他就跟我说 你来拿吧 拿来过后 她说你拿去裱 在秦玉白那里,去裱的时候 我就看到有笔 有墨 有纸 还有画画的颜料 啥子都有 我说 我也想画 于是 他就帮我把笔墨纸砚 包括画画的画毯全部选起了 我拿起回来 他还先画了样子给我看了的 我才开始画的 人过五十学画画,以勤补拙乐无涯。每天写写画画,付出的是时间和金钱,收获的却是充实和快乐。 【采访】杨发秀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经有人问我 你画画投资这么大 有什么收益没得 我问她 快乐值多少钱 她说 我懂了 作品有价,匠心无价。这么些年,杨发秀画山画水画风景,画人画物画家园。经常还在中华诗词和涪陵诗词等刊物发表诗歌讴歌所见所思所感,对于她来说,艺术的门类都是相通的,吟诗作对,写字画画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采访】杨发秀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如果没学的时候 我就是我 写的作品就是我字体 我们通常称的我字体 然后我们要进一步提高 就要临摹古人的作品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人作品 来精准临摹 达到一定程度 那个时候就是我不是我 就是精准临摹 写到一定的境界 创作了 那么就要根据我创作的东西来写 也就是我还是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于艺术的执着,让杨发秀更加精益求精。在涪陵老年大学,她和大伙一起拜师邹鲁滨门下学书法,跟随长江师范学院卢晓波教授学国画。 不断琢磨,不断追求,不断进步,2019年3月,涪陵区第二届女美术家美术作品展在涪陵美术馆举行,杨发秀的作品也成功入展,虽然没有获奖,但是能够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同行同台竞技,杨发秀觉得这已经是对自己最好的褒奖。 黑转出炭笔在画稿上滑过的沙沙声 同样是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同样有作品入展涪陵区第二届女美术家美术作品展,暮春时节,在长江师范学院集贤雅舍的这个斗室之中,吴兴红追求的是水墨人物给她带来的灵感和质感。 眼前这幅作品题为抗战老兵,是涪陵区第二届女美术家美术作品一等奖作品。谈到创作经过,吴兴红说,首先是自己被他们的事迹打动了,所以才选择用群像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抗战老兵的崇敬。 【采访】吴兴红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的朋友在他的朋友圈发了很多照片 我当时看了以后 特别感动 也很震撼 当时就有想画一组肖像画的念头 刚好后来我们学校有几个博士 他们搞了一个国家级社科项目 就是关于抗战老兵的 他就找到我 希望给他们画点作品 他们要搞一个展览 所以我就创作了这幅作品 好的作品会说话,凝视作品中的十位抗战老兵,他们仿佛在用眼神和我们进行交流,在吴兴红的画笔下,类似抗战老兵的题材还有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普通劳动者和基层民众。 【采访】吴兴红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们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工作者 要歌颂党 歌颂祖国 歌颂英雄 歌颂人民 所以从我个人来讲 我觉得 对于这些英雄也好 普通民众也好 对他们的歌颂 其实都是对祖国的一种赞美 水墨分山水、分人物、分花鸟,同样是画者,好的画作追求的是大开大合之间大巧若拙。吴兴红的水墨人物,师从国家一级美术师邹立颖教授,线条看似粗狂,实则暗藏情感的张力。 【采访】吴兴红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理解的水墨人物的话 首先他是用中国的笔墨语言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比如说在宣纸上 用毛笔 墨汁 在宣纸上能够淋漓尽致的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 从创作四格漫画,到创作水墨人物画,每一次的转型,都离不开心中的热爱,吴兴红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就是有这些美好的感动,所以自己才有创作的冲动。 【采访】吴兴红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你热爱它 你确实喜欢 那么就不会说 害怕工作强度高 想劳动报酬 不会去想那些 就想到能多出一些作品 这样的创作状态 说是信念也好 一种情感的支撑 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一种热爱 对它的热爱 关注当下,累并幸福着,吴兴红说,如果自己给自己的作品打分,最多只能打上八十分,因为最好的作品永远是在下一幅。 【采访】吴兴红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画家永远对以前的作品是不太满意的 如果说 他永远都觉得自己画得很不错了 觉得可以了 那就没法进步 当你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后 你就会觉得以前的作品 又不满意了 都是这样的 黑转出 长江师范学院东大门延时 校园内的人流 初识杨帆,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身着长裙的她,款款走来,宛如领家少女。在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这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杨帆正在构思的是一件即将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的作品。 【采访】杨帆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这个是我在准备参加全国美展的一个非常非常草的草图 大家就姑且先这么看一下 当然这个草图呢 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 这个是我们重庆啤酒的那个logo 然后上面有我们重庆的一些很著名(的桥梁) 就比如说这个是牛角沱大桥的轻轨站的那个 我从底下去看 拍的一张它那个轨道图 然后 菜园坝大桥啊 以及其他的一些桥 我们可以看到 很3D 很魔幻 很立体的这样一些(元素) 以及很近的一些场景的这样一些桥的组成元素 但是这只是一个草图 然后来形成的我们重庆的一个地图 这个还非常少 后期我们还有非常多的元素需要再加进去 还有很多东西 这个只是初步的一个构想 如果说,草图还看不出一名创作者的功底,那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作品,却凝聚着杨帆太多的心血和付出。 谈到自己和黑白木刻结下的缘分,杨帆说,她本科学的是雕塑,读研期间学的是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之所以从事黑白木刻创作,和她本科时的一段经历有关。 【采访】杨帆 涪陵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在读本科的时候 一开始是对国画很感兴趣 做白描 然后做白描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去一个老师那儿 来进行一个拜访 然后拜访的那位老师 他是我国比较著名的一个黑白木刻艺术家 叫戴政生 我当时一敲开这位先生的大门 突然就被他那种非常震撼的黑白作品给震撼到了 深深地震撼到了 然后我才决定拜他为师来进行黑白木刻的创作 在研究生期间,除了从事黑白木刻和个人的一些雕塑创作以外,杨帆同时参与了部分城市雕塑的规划与设计,这些从业经历,给了杨帆更多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在追求才情和学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尚美求真。 【采访】杨帆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老师的木刻他可能更多的是在思考哲学 思考人生 思考世界观 这样一些大型的一些问题 而我个人可能更多的是在于我脚下的这片土地 我所经过的山山水水 知白守黑,桃李不言。创作一幅黑白木刻,往往需要耗时数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材料本身不会说话,但是版画却可以让材料变得更加有趣味。 【采访】杨帆 涪陵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这幅画的名字叫《闹蛾儿元宵》这个起源是什么呢 什么叫闹蛾儿 是在我国宋朝的时候 在宋朝的时候 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他都有一个戴花儿的一个习惯 然后在元宵佳节的时候 所有的人头戴花冠出来在元宵佳节闹元宵 所以叫闹蛾儿元宵这样的一个场景 我们可以看到 在元宵佳节 敲锣打鼓的啊 数快板的啊 拿着灯笼在外面闲逛的 包括有这个拿着爆竹的 看着很高兴的兴高采烈的这样一个场景 黑转,蔺市启动仪式 徐瑛部长宣布活动启动同期声 人间最美四月天,4月13日,乌江之春肆+肆走乡镇采风活动如期在蔺市镇举行。来自重庆市沙坪坝、永川、合川、涪陵四个区县的美术家协会和四所高校的美术家们,相约走出画室,走进田间地头,用手中的画笔,为乡村振兴助力。杨发秀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家乡的美景。 杨柳依依,清风轻拂水面,长师图书馆里,杨帆正在为暑期出国留学做准备,格致楼里,吴兴红在传承中国画艺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文化传播。 中国书画,就在这样的传承与交融中,来来去去,生生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