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应对挫折的能力。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在注重传统教育的过程同时,增加一些抗击挫折磨难的教育因素,让孩子们面对生活风浪面前,具有越挫越勇、越败越战的斗志,“做健康、自信、快乐、好学的优秀孩子。” 《9节课,教你读懂孩子》 图书封面 五月初,小女参加在顺德区举行的粤港澳国标拉丁舞大赛。赛前这妞一脸向往,可谓斗志昂扬,豪情万丈。谁知赛后她的成绩差强人意,于是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无独有偶,一个同学的儿子参加广州航天模型比赛,名落孙山之后扬言放弃,不再参加任何比赛!在对这两个孩子进行了几番劝慰之后,我不禁感慨:现在的孩子,真是输不起啊!平时看着那么活泼阳光的孩子,一旦遇到失败,受了挫折,就一蹶不振了,堪忧啊! 可是,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呢?平凡人哪个不是一路风雨,磕磕绊绊的走过来?要想有所成就者,不更加需要在历尽无数磨难与挫折之后才能达成所愿?放眼古今中外,哪个卓越者不是在披荆斩棘中开辟成功之路,才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可眼下,我们的孩子们,才走在人生的起点上,就经受不了哪怕一点点的挫折。肩负着我们这一代对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寄予厚望的孩子们,他们真的输不起!为什么? 会不会是因为当今这个社会以及父母祖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或许,我们的教育方向偏重于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而未能重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另外一种品质的培养——逆商的培养?什么叫“逆商”?当一个人拥有面对逆境时从容接受并淡定处理的能力,具有面对挫折时坚毅纯洁、愈挫愈勇的智慧。这种能力和智慧,我们暂且称之为“逆商”。我们这一代孩子们,他们绝大部分正在面临着一个问题:关于抗挫折能力的问题。他们的逆商还不足以从容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更不必说搏击风浪。君不见,这些年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些令人痛心的事情:因学业压力大,和家长,甚至和老师大打出手者有之;因受到批评气愤不平,继而离家出走者有之;因受到某种刺激,产生不良念头而自残者有之;最典型的,莫过于因手机问题或导致抑郁、或产生过激行为者有之……凡此总总,孩子们在一次次为我们敲醒了警钟。那么,我们关注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处于青春时期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了吗?关注了他们如何面对不顺心、不愉快,以及如何应对心理遭受挫折了吗? 也许,我们要像关承华老师一样,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更多地做一些有益的铺垫。 当日本孩子离开父母在野外玩生存挑战一类游戏的时候,中国孩子呆在家里、学校里,小心翼翼地玩耍,按部就班地补习,上课;当美国孩子自己组织各种队伍探索大自然的时候,中国孩子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里,课堂中,为了高分、名次,奔走于辅导班兴趣班的路上……等到孩子们长大了,有机会走出国门,才发现日本人、美国人当中接受过系统性教育的同龄人,他们在工作之余,冲浪攀岩,潜水滑雪,极地生存,挑战体能和探险发现。而中国孩子走出校门,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循规蹈矩地生活。很多人一旦工作或生活上稍遇挫折,即便没有立刻崩溃,第一时间也不能做到勇敢面对,积极处理,而是消极躲避,慌张求助。甚至,少部分人选择了过激的行为方式,以致难以处理的局面。个人在逆境面前显得那么渺小! 要知道,虽然我们常常许愿一帆风顺,实际上没有人会真的一帆风顺。疾病痛苦,艰难困惑,天灾人祸等各种各样的逆境随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令我们彷徨无助,不知所措。而很多勇者,智者最终成为淡定从容的勇者、智者,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计谋勇气过人,而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越挫越勇,越败越战。在他们的背后,经历过万千风雨,早已经笑看风云,人生硕果累累了。 当智商和情商相同时,逆境商数对个人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注重孩子们的挫折教育。在进行挫折教育中,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积极应对挫折的教育。在注重传统教育过程的同时,增加一些抗击挫折磨难的教育因素,让我们的新一代在生活风浪面前,具有越挫越勇,越败越战的斗志。在学习和生活中,按照孩子们的年龄阶段和学龄阶段,系统性地为孩子设置相应的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心智的成长和逆商的培养十分有利。其实,没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说过:“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孟轲也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都说明挫折是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途径。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问题中学来的。因此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在挫折面前调整心理,战胜挫折,不管面对何种境地,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从而养成良好的自理、自立习惯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身心都强大起来。这些,对于他们的终生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信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能力处理生命中的种种不如意事情,获得较高的幸福感。我们可以及早告诉孩子们: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学会逆境行舟才能成功!只有让孩子们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产生积极主动接受事物的心理,勇于面对挫折的决心。教导孩子“错误可以为师”, 古人云:“人之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人生历程中遭遇失败,出现挫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只有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放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样才能走出困境。 俞敏洪老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和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俞老师和夫人带着不满两周岁的儿子去散步,夫妇比肩缓行,儿子摇摇晃晃跟在后面。突然,儿子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哭了起来,夫妇俩听到哭声,回头看了看孩子,一声不响继续向前缓行。小家伙看见父母不回头扶起自己,慢慢不哭了,自己乖乖地吃力爬起来,跌跌撞撞赶上去。此后出现类似的情况孩子再也不依赖他们了。可千万别小看这一跌一起,或许,当孩子艰难地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一颗自强自立的种子已深深地种在了他幼小的心田里。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IBM创始人沃森曾说过,“当面临重大打击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萎靡不振,完全垮掉;第二种选择是勉强恢复到正常状态;第三种选择是把挫折看成是上帝所赐予的重大历史机遇,勇敢面对,力创奇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能够面对困境从容淡定的孩子,即使他日离开我们去独立,也必定能创造如意的生活和意想不到的成功。我们中国人说“养儿一百,长忧九十九”,为人父母,培养孩子,抚育成长,忧虑是免不了的,但是,“长忧”是不是有点自寻烦恼?培养一个逆商高的孩子,这些忧虑可以免去多少?何苦为孩子长忧不已! 培养孩子们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激励但不帮忙!教育最失手之处乃是父母插手太多。当看见孩子身陷困境,父母或祖辈内心便焦灼,赶紧上前保护或者帮忙,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被剥夺了主动迎击困境的权利,失去了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独立处理能力的机会。 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天生丽质不如天生励志!这句话让身为女人的我好生回味,脑海咀嚼,深有感触!找资料求证发现,心理学研究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将发挥80%-90%。原来,激励会使孩子们产生不懈进取的动力,充分地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发展自我,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信心百倍地昂首阔步。 挫折教育不正是一种励志教育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我们知道了福楼拜常年通宵达旦地伏案挥笔,那彻夜不熄的灯成了塞纳河上的灯塔;王羲之把一池清水洗黑,终成一代书圣。如果说历史中的名人离我们的孩子有点遥远,那么不妨关注一下我们身边。我们的家长中有很多人,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创造了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财富;而我们熟知的很多名人,经历重重磨难,终成大国工匠,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国家,为世界创造了无可估值的财富。建国七十周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一的袁隆平院士,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克服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一直致力于水稻育种,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硕果累累的他又为自己定下攻关海水稻,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目标了。他说他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世界上除了衰老和年龄,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那么,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必须攻克的困难?有多少挫折和磨难使他们在一次次濒临失败的边缘又重新鼓起勇气,重拾信心,勇往直前?种种切身体会 ,孩子们一定很感兴趣去了解和学习。找机会诚意将他们请来,让孩子们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听他们讲述奋斗历程,获取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将大国工匠们的事迹搜集起来,作专题性的宣传和教育,为孩子们作良好的德育导向,确立宏伟的人生高标。我想,这些励志意义将会非比寻常。 我们的孩子是即将出茧的蝴蝶,而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则是在旁边观看的那个小男孩。请收起我们的“剪刀”,让孩子们自己破茧而出吧!让孩子们在荆棘路上一往无前,在青春路上豪迈放歌!(教育专业组 广东省罗定市廷锴纪念中学 辛海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