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男怕八月,女怕腊月”?并非迷信,实则有深刻道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我们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离不开广大先祖前辈的孜孜不倦,我们常说:“古人不值钱,但古话值钱”,因为那些老话儿不仅影响了文化传承,其思想、经验、文学也同样深受影响。 在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这样的说法,且每个节气都是古代农业文化的代表。古人处于男耕女织的时代,靠着农耕生存,所以得靠老天吃饭,因此就会总结每个月,每个节气是怎样的。然后再根据自己总结的经验去获得更多的收获。虽说如今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于节气的关注度也下降了。但细细品味老祖宗所留下来的话,还是蛮有道理的。就像“八月冷,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与农业生活打交道的这些老百姓,实则靠着一遍遍的生活体验,总结出来。就像传统老话“男怕八月,女怕腊月”有人觉得是迷信比较夸张,但是你仔细的去思考其中的内涵,会发现这句话里面包含了生活哲理。对相关的农谚或者俗语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在今天依然有道理,甚至能为之所用。 为何男怕八月? 古代农耕行业为百业之首,每到庄稼收成的季节,也是农民百姓最忙的时候。所以每年的八月,以男耕女织生活为主的家庭,家中的男性往往都要去地里进行劳作,这个时候就是他们最累的时候了,所有的体力劳动都是由家中丈夫承担,到了秋收农活既重又多,并且天气非常炎热,对于男性来说还是非常辛苦的。 因此才有了“男怕八月”说法,并不是说八月对于男性有多么忌讳,是因为八月这个月份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古代社会家庭分工的自然方式所决定的。 为何女怕腊月? “腊月”一词来源比较有意思,《风俗通义》中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也就是说,这个“腊”,本来是指祭祀祖先的东西,腊月是个家家祭祀的月份。腊月也为农历十二月,临近新年的时候。一般腊月没有什么农活儿和一些重大节日要忙,可为什么老话却说“女子怕腊月”? 因为腊月过后是正月,这个时节要做的事可不比农忙少。这个时候忙碌的多为家中的女子。过年需要的东西都要开始着手了,像来年的准备、过冬的打算,都压在了她们的肩上。女子不仅要负责家中的事务,将家里收拾干净,还需要接待家中的客人以及准备给亲戚的回礼。所以一般家庭的贤惠女子,在腊月都会非常地忙碌。加之女子身体比较娇弱,毕竟远不如男子,另外腊月寒冬天气比较凉,每天如此忙碌,就会很容易生病。 “男怕八月,女怕腊月”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缩影。从这些俗语当中,可以让现在的我们清楚了解过去先辈们的生活场景。传统老话、俗语千千万万,每一句都有它特定的含义。即使现在务农的越来越少,但现在很多的农民走出乡村到城市打工,炎热的七八月,高温来袭也依旧是农民工最惧怕的时候,而女性一到年底也仍要为各种琐事而烦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有道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