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话里称呼人体各部位的“三字经”

 zdjphoto 2019-12-14
三年前,我就曾经写过《上海言话里的“三字经”》,分名词和形容词两篇,那时只有文字,没有音频。结果到处被人家抄,还有音频版的呢。
抄抄也就算了,出处也懒得注明。弄得很多朋友又把这“三字经”转帖给我,以为我会喜欢。真是啼笑皆非。


 
后来,我把两篇并成一篇,而且自己录的音频。
这篇题为《上海言话里的“三字经”》(点击蓝色标题可看原文)的点击量很快就超过了两万。

很多人觉得,那篇“三字经”里罗列了200多种“三字经”,真够多的。其实,还有很多上海话的“三字经”没包括进去。比如,今天要讲的上海话里称呼人体各部位的“三字经”。


先说带“头”的。
比方讲,有“骷髅头”(又作“枯榔头”)、有“额角头”、有“胸口头”、有“奶奶头”,有“指末头”,有“脚末头”(又作“手节头”“脚节头”),还有“脚叩头”(又作“脚馒头”),就是膝盖。


“心”的也不少。
“太阳心”(即太阳穴)、有“头顶心”(小毛头尚未闭合的“头顶心”又叫“子孔潭”)、还有就是“手底心”、“脚底心”
还有带“骨”的:“头颈骨”、“肩胛骨”、“肋排骨”、“数子骨”(即脊椎骨)。

说到骨头,其实还有胳膊肘呢。上海人哪能叫法?听说本地人叫“大转弯”,宁波人叫“手撑柱(头)”(撑音掌)。“撑柱”就是“丫杈头”,很形象。
“手指甲”(音克)、“脚趾甲”,也马马虎虎归在这里吧。


头部还有许多。
后脑勺叫“后脑扑”,让我想到广东话“扑街”。
面孔叫“面架子”,又专指脸廓。比如“一只面架子倒生得蛮好看”。


“枯榔头”上,还有“三皮”“两管”“一块板”。
“眼泡皮”、“耳朵皮”、“嘴唇皮”;“鼻头管”、“喉咙管”;一块板是“天花板”
当然,还可以有“喉咙口”
另外,上海人拿眉毛叫做“眼眉毛”


下半身,还有“肚脐眼”、有“小肚皮”、有“大脚胖”、有“小脚胖”。宁波人把“小脚胖”叫做“脚娘肚”,很多上海人也跟着这么叫。
何谓“娘肚”?孕妇的肚子,要做娘了的肚子。也蛮像的。


不能漏了屁股。屁股的“三字经”叫做“圆台面”,或者“法兰盘”
“法兰盘”还是洋泾浜呢,英文flange,又译作“法兰”



上海话中关于人体部分的“三字经”,确有很多源自阿拉宁波话。讲法讲法,也都变成上海话了。
宁波话里的三字经还要多,尤其是形容词,下次也可以专门来讲一讲。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