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文史—第19期 无心翻阅乾隆《金匮县志》金匮县域地理图,天授区下扇西园唱字五二二图东邻,传字五三四图(上舍),图上在东田舍北标有“集贤坟”,这不禁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集贤坟”,还是第一次听说,估计与上舍顾氏有关。经询问长安当地及上舍顾氏人士,详细查证邑志与顾氏宗谱等有关资料,“集贤坟”由明顾宪成(万历八年进士,吏部员外郎,赠吏部右侍郎)、弟顾允成(万历十四年进士,礼部主事,赠尚宝司司丞)及两兄长顾性成、顾自成等四兄弟而立,墓群葬有顾宪成其祖父顾纬(号友竹)及朱、邓孺人,曾祖顾麟(字致祯,号如月)及钱孺人,太祖顾珩(字孟俞,号月坡)及朱孺人,明诰赠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顾竹及朱淑人。
今日,由上舍顾锡康老先生带领至“集贤坟”故址。顾老先生指着方位,南原东田舍村,东原唐湾村,西原西庄港支流“集贤坟”浜,“集贤坟”即在此三角区中部,现荒草坪后太阳能发电板片区。原墓区面积范围大,四周松柏参天,竖有石碑,前有石人石马。农村整田平地时墓被平(墓下面完好),树木仍存。前些年上舍地区整体拆迁时全平,建太阳能发电板区。
“集贤坟”,乡间却俗称为“席沿坟”。这里有世代流传的一则“席沿坟”及“一担两场(尚)尿(书)”的故事。(见2002年《长安镇志》) 说是在古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上舍村唐湾里西侧有一个草木茂盛的大坟,人称“席沿坟”,内中葬有明代名人顾宪成、顾允成的祖父等。此坟为何称名“席沿坟”呢?这就得从顾氏兄弟祖上谈起,原来他家几代极度贫困。他们的祖父死了,父亲连棺材也买不起,只得用草席裹包尸体,再向其舅舅借了少许银子准备殡葬。谁知其一时手痒,竟将借来的银子送进了赌场。于是他只得在风雨交加的黑夜将父亲的尸体独自背往田野。当他背到唐湾里西侧时,突然一个响雷,把本来已背得筋疲力尽的他,惊得双脚一软,手一松,就将父亲的尸体抛入身边的一个土坑里。此时,雷声继续隆隆,紧接大雨又瓢泼而下,吓得他赶忙逃回家去。次晨,其舅舅得知消息去看时,只见尸体已被大雨冲泻下来的泥土全部堆没,仅存一个席角在外。再细看周围有水有草有木,环境很好,所以他也未多怪外甥。(据风水先生讲这是一块凤凰宝地。 )这就是坟名的由来。虽然舅舅未怪罪,然而外甥内心却深感内疚,觉得无颜再在本地谋生。于是,他就去张泾开了豆腐店,来来去去用扁担绳络及两只五笆斗,把幼小的顾氏兄弟挑着赶路,小孩难免半路不撒尿,故俗说:“一担两场尿”。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顾氏兄弟都能独立外出玩耍了。一年夏季,一个炎热的下午,顾氏兄弟又去上舍港(一说在张泾港,见“东林书院”展览)学游泳。恰好此时,河道上驶过一艘竖旗打伞的官船,船里一位大官倚窗而坐。一阵清脆悦耳的对诗声扑面飘来,一个说:“千年杨柳做衣架”;另一个道:“ 万里长江当浴盆”。大官不禁惊奇万分,心想:在这等荒野之地竟也有如此饱读诗文的人,让我把他们找来,岂不是能为皇上多招贤才。于是,他急令船工停船,喝令手下人循声浪去寻找吟诗句人。不一会儿,手下人归来报道:“对诗人是两个小孩”。大官曰:“小孩子更好,这等孩子培养好,长大更是奇才,快盯住!”手下人不敢怠慢,立即跟踪。不久,手下人又报来:“两小孩是贫困乡民的儿子”。大官闻言,立即上岸乘轿直奔顾氏兄弟之家。那顾氏兄弟做豆腐的爸,看到大官来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待大官道明要带两孩童上京读书的来意后,方才停心下来。后来,顾氏兄弟在这位大官的栽培下,刻苦学习,考上进土,官至吏部、礼部尚书,后又成为东林党的首领。故又称:“一担两尚书”。(无锡方言,尿与书同音) |
|
来自: 无奈静思 > 《未曾生活过之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