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w老是给我们一些“人生建议”比如说“大学不挂科,那就没读过大学。”我很好奇他从哪里知道的这些道理,他说他都是看抖音、微博、公众号看到的。于是他就坚守那些“人生建议”,每学期都挑一堂课不去,然后挂掉重修;在各种平台上借钱,然后美其名曰“会花钱就会挣钱。”还每天熬着夜,吃着外卖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即使家庭不富裕也要借钱去买32个G的手机,原因是人生的21个建议里有一条就是“千万别买16个G”的手机。他就这样浑浑噩噩的临近毕业了,眼看着保送的名额落入别的手机,又安慰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却没有想过是因为自己挂科的原因失去了那个机会。一边透支消费,一边入不敷出,终于要债的电话打到了他父母的手机上。 我们真的应该去相信那些鸡汤吗?大学不挂科真的就不算读过大学吗?可是那些每天努力在自习室里学习为了期末不挂科的人,又怎么解释呢?人真的是一种很会给自己找理由的生物。因为挂科,给自己编了个“大学不挂科就不算读过大学”的理由。因为没有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所以没有遇到能好的人,给了自己一个“高中别分手,大学的更丑”的理由。因为自己考试的失利没能去到更好的地方过来,所以就告诉自己“高考的迷人之处不是如你所愿,而是阴差阳错。”“无论你遇见谁,上天一定有他的安排。”人就是这样,当他找不到一个成功的理由,他就会给自己很多失败的借口。 父母给小w托关系找了一个工作,小w也打算安定下来,结果又看到了一篇文章“人生那么长,你应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你应该去看看。”他立马辞职,然后踏上了旅途。他给父母说要去看看这个世界,不然以后就来不及了,旅行可以洗涤心灵,深化灵魂,能够让他变得更好。可是回来他面对的是长久的待业,和入不敷出的生活状况。 “会花钱就会挣钱”的定义是限定了一个条件的,会花钱和会挣钱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为什么要强行将他俩联系起来?难道说透支消费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就能丰富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去挣钱?说走就走的旅行确实满足了自己好玩的心里,但是后果呢?除了你没人能够承担。难道去旅行一次就真的能够使自己改变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埋头苦读?愿意去尝尽人生百味?为什么不都出去旅行?旅行其实就是你想要去放松自己,想去玩,为什么不能勇敢的承认呢? 人不是由一次旅行或者拥有一些物质产品能够使其成长的,而那些由日积月累的沉淀,令人忙碌的工作,家庭的突生变故,亲人的离去,朋友的背叛,长久的伴侣,一场盼不到头的暗恋比一场旅行更能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能让人成长的,无一不让人痛苦。一切看似很酷很酷的东西,都是付出了艰辛努力去争取的。自由和平等,尊严和真爱,无一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