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拯出了一上联,青年跑来对出下联,包拯:别走,杀人凶手就是你

 金华303 2019-12-14

​包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公众人物,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得力于民间流行的小说话本、戏曲,甚至是影视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

包拯出了一上联,青年跑来对出下联,包拯:别走,杀人凶手就是你

包拯剧照

包拯的狱诉公案类作品,深受当时市民欢迎

在宋朝,随着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庞大的市民群体开始形成。为了适应市民精神娱乐生活的需求,一种语言接近口语和白话的小说——“话本”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戏曲也迅速发展起来。

我们都知道,这两种民间说唱文学以婚姻爱情和狱诉公案为主,成就也最大。

其中,狱诉公案类小说话本和戏曲非常符合市民的口味,也迎合了他们的一些政治愿望:无情鞭挞贪官污吏,高歌颂扬盗侠和清官,深切同情无辜受害的人民。由于包拯与公案有联系,因此有关包拯的狱诉公案类作品,深受当时市民欢迎。

包拯出了一上联,青年跑来对出下联,包拯:别走,杀人凶手就是你

包拯剧照

正因如此,从宋代开始,大量有关包拯的故事,就通过各类艺术形式在民间不断涌现,广为流传。明代就曾出现含有百则故事的大部头包公案短篇小说集,到了清代还有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小说《三侠五义》。

随着包拯故事话本和戏曲的不断出现,包拯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断丰满和成熟,艺术感染力极强。因此,包拯自然也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包拯成为“日间断人,夜间断鬼”、亦人亦仙的人物

艺术创造不同于历史记载,人民群众在创造包公艺术形象时,不可能严格按照历史记载来描述包拯的事迹,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意识不自觉地渗入其中,因此较历史多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包拯出了一上联,青年跑来对出下联,包拯:别走,杀人凶手就是你

包拯剧照

包拯起先被塑造成一位“执法严明”的法官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戏文情节愈发荒诞离奇,甚至还有“鬼魂诉冤”这类情节,终使包拯成为“日间断人,夜间断鬼”、亦人亦仙的人物。

包拯的断案特色主要体现在智慧、刚正等方面。“有诉盗割牛舌者……既而有告私杀牛者……盗者惊服”——这则“牛舌案”是史书中有真实记载的第一个包拯断案案件。我们都知道,牛是当时国家严格管制的物资,人民不准私自杀牛,如果违反规定,将会判处很重的刑罚。

包拯出了一上联,青年跑来对出下联,包拯:别走,杀人凶手就是你

包拯剧照

包拯在这个案件中作出了理智而明确的判断:罪犯并没有偷牛,只是割掉了牛的舌头,很有可能与原告有仇。

包拯进一步判断:罪犯割牛舌后,一定会关注牛的状况,如果原告有犯法的行为,那罪犯还会乘机来告状,以达到报复的目的。

所以包拯叫原告干脆把牛杀了卖掉,以引诱割牛舌的罪犯来告状。由此可见,此乃“引蛇出洞”之妙计,包拯通过心理分析,最终诱使罪犯进入了法网。

包拯出了一上联,青年跑来对出下联,包拯:别走,杀人凶手就是你

包拯剧照

包拯为破案,出了一上联

民间还有一则故事。包拯接到一老人的投诉,说儿媳被人夺去贞操后上吊自杀了。包拯询问案件的经过,老人将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

原来,老人的儿子找了个聪明的老婆,两人洞房之前,新娘为了增加一些情趣,便出了一个上联让新郎对。新郎想了一夜,也没对出来,自然没有办法入洞房。

第二天清早,新娘推开房门,看到新郎还在门外苦思冥想,她大吃一惊:明明昨晚已经和人洞房过了!这时她才意识到,昨晚那人并不是新郎。新娘又羞又愧,情急之下便上吊自杀了。

包拯出了一上联,青年跑来对出下联,包拯:别走,杀人凶手就是你

包拯剧照

了解案情后,包拯立马派人放出风声:只要能对出“移椅依桐同望月”的下联,就可以被推举到朝廷做官。这就是新娘出的上联。

没过多久,一个青年跑来来拜见包拯,说出了自己所对的下联:“等灯登阁各攻书”。包拯听过之后,说道:“你别走了,杀人凶手就是你!”审问之下,青年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包拯便将其绳之以法。这则民间故事疑点颇多,却能体现出包拯的聪明才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