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最大的天坑和亚洲最大的暗河,都在贵州平塘!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19-12-14

黔南州平塘天坑群中的打岱河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天坑里有条亚洲最大的地下暗河。近日,都市新闻记者在平塘目睹了令人震撼的大自然奇景。

从打岱河天坑的观景台俯瞰,坑底一览无余,589米的高低落差,让人双腿打颤。坑底有一条河流蜿蜒穿过,流经路线呈多个“S”形,就像一条巨蟒在蜿蜒爬行。陡峭的坑壁,宽敞的坑底,蜿蜒的“巨蟒”,大自然的“杰作”震撼人心。

天坑内陆下暗河像巨蟒蜿蜒爬行.jpg

地下暗河像巨蟒蜿蜒爬行

据介绍,打岱河天坑是平塘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1800米,深度589米,坑底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地下暗河流经天坑群底部。

按照有关专家论证,属于世界罕见的地质遗址,容积约12亿立方米,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大单体天坑

枯水期的打岱河天坑地下暗河.jpg

枯水期的地下暗河

从半山腰的一条小路,行走2个多小时,可以来到天坑的底部。抬头望去,只见天坑四周均为悬崖绝壁,底部水草丰沛,动植物繁多。

地下河穿境而过,河床被河水冲得深陷下去,河水清澈,沙滩裸露。

水从天坑一端底部的一堆乱石缝里流出来,经过一段明河横穿天坑后,又从另一端的消水洞中消失,进入地下伏流。

从坑底往天空仰望景观.jpg

从坑底仰望天空

坑底有许多神秘洞穴,洞内大小溶洞相互交错,钟乳石繁多。洞中有水,水上有滩,洞底有河,构成庞大的地下溶洞群。这里是探险、徒步爱好者的天堂,一年四季都有驴友光顾。

据贵州地质学会旅游地质分会会长陈跃康研究,打岱河天坑发育地层岩性,主要为中生代三叠系和古生代二叠系的碳酸盐岩,受广西山字形构造反射弧地质力学影响,黔南北地层褶皱呈放射状分布,严格控制了这一地区的地下喀斯特与地表河流的发育走向。

打岱河天坑河岸上草木繁茂.jpg

天坑河岸上草木繁茂

据贵州山水旅游资源勘察开发设计院与贵州地质学会旅游地质分会联合调查表明,打岱河天坑群由打岱河天坑、夏家坨天坑、道坨天坑、安家洞天坑、猫底坨天坑、瑶人湾天坑、音洞天坑、打赖坨天坑、八角天坑等12个规模宏大的天坑组成,另有若干稍小天坑,共计21个。

在龙凤山周围2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以打岱河为中心,呈阶梯状、串珠状分布着若干大小天坑,形成一组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天坑群。

据陈跃康介绍,打岱河天坑群的形成,与国际知名的“大贵州滩”特殊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

著名地质学家、“大贵州滩”研究专家魏家庸先生指出,“大贵州滩”位于黔南州平塘、罗甸、惠水三县交界处,是深数百米至两千米左右的三叠纪次深海内一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东西长约70千米,南北宽10千米左右,它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研究程度最高、备受国际地学界关注的地质遗迹。

丰水期的打岱河天坑地下暗河.jpg

丰水期的地下暗河

在“大贵州滩”东部,发育着一条规模巨大的地下河水系,即出露于罗甸县董当村的大井、小井地下河,从流域来看,打岱河天坑群正是罗甸大井、小井地下河的重要露头和补给源。

陈跃康说,打岱河天坑群的地下水系,其规模堪称亚洲之最。

喀斯特研究表明,地表天坑群、溶蚀洼地群、断头河流的存在,正是构成喀斯特地区地下河水系的必要水文地质条件,不过其演化、形成过程与机理,尚待深入研究。

都市新闻

记者 贾华

编辑 陈茜茜

校对 郝梦

编审 钟俊怡 周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