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得福方为福”,这民间俗语观念正确吗?

 峨眉佛光 2019-12-14

俗语“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得福方为福”非常有道理,想必很多人听说过,它的意思直截了当:一个人年轻时经受的贫穷和苦难算不上什么,只有在老年得到的财富和福气,才是人生的大幸。

跟这句俗语意思相近的有很多,如,少年受贫不算贫,老年受贫贫死人。宁吃少年苦,不受老来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欺少年穷,莫嫌老来丑。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等。

“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得福方为福”,这民间俗语观念正确吗?

这些俗语都说明了青春年少时吃苦是理所当然的,是为将来打好基础的必经之路。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不知道吃苦,只知道享受荣华富贵,到老年时,一事无成,生活变得穷困潦倒是很自然的事,那是怎样的一种凄凉和落魄?在每个人的愿望里,老年得福,安享晚年,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谁又愿意在老胳膊老腿的岁月,仍然为生活焦虑和奔波呢?

“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得福方为福”,这民间俗语观念正确吗?

年轻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年轻时缺乏经验和智慧,即使做错事了,还可以补救,人生还有退路。如果在老年,做错一件事,基本上没有补救的余地,只有让自己悔恨终生。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老年人经历了太多的大风大浪,很少做出倚老卖老的事情,他的所作所为是周边人的楷模。

年轻人如果能抓住年龄优势,善于学习和钻研,善于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懂得“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那么,他将来肯定会变成生活的强者,过上幸福生活只是时间问题。

“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得福方为福”,这民间俗语观念正确吗?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励志型的例子,比如,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读完初中或高中,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而辍学,最后不得不走上社会自力更生。他们忍受许多磨难,经过个人10多年的打拼,最终在城市买下房扎下根,变身为城市居民,比起不少同龄的大学生,他们从收入到其它方面,都要优秀很多。

根本原因是,他们明白吃苦的重大意义,明白年轻时的吃苦,会变成将来的财富,如果他们吊儿郎当,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到头来仍然是城市中的过客。

“少年受贫不算贫,老来得福方为福”,这民间俗语观念正确吗?

但问题是,现在不少年轻人不但害怕吃苦,而且还看不起下苦的人和需要下苦的工作,这类人往往是家境优越的人,短时间内,甚至一代、两代人里,或许对自身生活没什么影响,若是子女和后代一直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