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应测空腹还是餐后血糖? 为什么要测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控制的难点在哪里? 糖尿病患者可以随意食用“无糖食品”吗? 什么是优质低蛋白饮食? 什么是理想的降糖药物? 什么叫糖尿病治疗的分层达标? …… 上海九院内分泌科隋春华副主任医师做客助医在线,和您聊聊糖尿病常识知多少。 (点击下图观看访谈视频)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生物学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它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三多一少”症状,甚至有的患者一项也没有。但所有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都为血糖升高和糖耐量低下。随着病程延长,容易并发全身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病变,最终导致心、脑、肾、眼、神经、肢体等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损害,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至今还不太明确。研究发现,有以下几种高危因素者易患糖尿病。 ⑴ 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者,得病概率为一般人3-5倍。 ⑵ 女性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生过巨大儿(4千克以上)者。 ⑶ 年龄大的人,虽然近些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但患者群目前还是以中老年为主。 ⑷ 脑力劳动负担重且少体力活动者。 ⑸ 肥胖者,有85%的患者现在或过去为肥胖者。 ⑹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痛风患者。 ⑺ 出生时是低体重者。 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有哪些? 当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慢性并发症致残、致死的人数逐渐增加。糖尿病性心脏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肾病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统计显示,目前72%的中国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还有少部分病人死于酮症酸中毒和严重感染等。 糖尿病患者应测空腹还是餐后血糖? 正常人在生理状况下,一般进餐后2小时血糖会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恢复至正常。而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血糖高峰更高,且迟迟不能恢复至正常,第二天空腹时血糖仍高。 在诊断糖尿病时,有“三多一少”症状,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达标即可诊断,若没“三多一少”症状,则需再复查一次血糖。目前大多数体检中心的报告只有空腹血糖,如果空腹稍高怀疑有糖尿病,应做葡萄糖耐量实验。 对已诊断的糖尿病且已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或)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为了了解血糖控制情况,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测。在血糖控制比较稳定时,可以每周测1次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轮流测。 为什么要测糖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红细胞里的一种物质,它可以携带氧气。血液中的葡萄糖升高时,就会和大量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在这120天中,糖化血红蛋白不断和葡萄糖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这种结合2周后就成为不可逆的反应,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是稳定的,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抽血前3个月左右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用于了解近期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 血糖控制的难点在哪里? 有的患者认为用了降糖药,甚至道听途说某种“秘方”,就可以放开饮食、不运动,这是错误的观点,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基础治疗。同时,合理的、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定期的血糖监测和随访,起到随时掌握病情变化并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糖尿病是终身疾病,目前人类还没有根治它的方法,但能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血糖,延缓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寿命,所以一旦得了糖尿病,思想上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可能一劳永逸。 糖尿病患者可以随意食用“无糖食品”吗?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要慎食糖类食品,那么糖尿病患者就可以随意食用“无糖食品”吗?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无糖食品”只是在食品中可能没有直接添加口感很甜的葡萄糖、蔗糖等单糖、双糖,如果“无糖食品”是饼干、糕点类,制作这些食品的主要原料米、麦等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本身就是糖类中的多糖,多糖进入人体消化道经过一系列消化酶的作用,最后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到血液里,就成了血糖。 在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中建议控制糖的摄入,但有时为改善食物的口感,可适当添加非糖类的甜味剂,“无糖食品”中常常添加了这类甜味剂。 非糖类的甜味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主要有甜菊糖苷、木糖醇、甘草甜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主要有糖精钠、阿斯巴甜等。这些甜味剂本身虽然基本不引起血糖升高,但有的存在致癌争议或低钾血症等潜在副作用,建议适当食用。 什么是优质低蛋白饮食? 优质低蛋白饮食: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旦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慢性肾脏病3期开始,推荐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6克,其中50%的蛋白质应为高生物价蛋白,如牛奶、蛋、瘦肉、鱼等,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更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什么是理想的降糖药物? 理想的降糖药物应具备以下条件: ⑴ 能平稳降低血糖 ⑵ 疗效稳定持久,不易继发失效 ⑶ 对心脏、肾脏的安全性好,甚至有保护作用 ⑷ 对肝、肾无毒副作用或毒性弱 ⑸ 不增加体重 ⑹ 能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 ⑺ 无低血糖反应或反应很弱 近些年来不断有新的降糖药物问世,逐渐改善传统药物的不足,进一步接近理想药物的要求,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武器。 什么叫糖尿病治疗的分层达标? 对于中青年患者,病程短,无频繁低血糖发生,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预期寿命较长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6.5%,尽量达到6.0%,空腹血糖4.4~6.1 mmol/L,餐后血糖<8.0 mmol/L; 对于70岁以上患者,病程相对较长,无严重低血糖,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6.1~7.0 mmol/L,餐后血糖8.0 ~10.0mmol/L; 对于80岁以上,病程较长,有晚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经常出现低血糖,预期寿命有限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8.0%,空腹血糖7.0~9.0 mmol/L,餐后血糖8.0 ~11.0mmol/L。这就是我们通俗讲的“不能一刀切的分层达标”。 这种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所制定的个体化治疗目标值,目的为了在严格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严重和/或频繁的低血糖。 详细解答请观看视频。 专 家 介 绍 隋春华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专长:擅长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代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具备本专业各种疑难病种的诊治能力。 专家门诊:周五全天 健康丨生活丨阅读丨习惯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
|
来自: 如心zdvnd0m6c1 >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