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衣冠,造物之美”:汉服中造物文化——天道,人道,物道

 花间挹香 2019-12-14

“华夏衣冠,造物之美”:汉服中造物文化——天道,人道,物道

华夏衣冠,始于炎黄。自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始,历三皇五帝、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五千年传承,不曾断流。

忆往昔封侯拜相、先秦诸子、魏晋风骨、汉唐盛世,无不着汉服傲世天下,至今怀想亦为之动容久久无法忘怀。

汉服,顾名思义就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经历史延续而呈现出具有汉族服饰特点的为汉民族所使用的服饰。《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古人以服饰华彩之美为华,以广袤疆土,文明道德兴盛为夏。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正是从这华美的汉服而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知兴替;汉服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见证华夏民族五千年风雨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在汉服中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天道,人道,物道。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中国古代在造物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就可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点点滴滴均可体现古代匠人的造物智慧,这些辉煌的造物成就离不开先贤诸子们在造物思想方面的指导及传承。

中国古代先哲一直从和谐共生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意指想要造出优秀精美的器物,必须有“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者缺一不可。

“天时”指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地万物有灵,无论丧葬嫁娶都应当顺应天时。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有苎麻和蚕丝两种,统称为布帛,后来又细化为锦、绫、罗、纱、绢、缎等等。

“华夏衣冠,造物之美”:汉服中造物文化——天道,人道,物道

古时绣娘制作服饰从选材开始,选材需看时辰,电视剧《花木兰传奇》中,绣娘辰时选材,辰时三刻凝神净手,巳时开工。分毫无错。

“地气”指遵从自然地理位置、地域环境和当地文化传统,因地制宜。殷商时期,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当时的汉服造型上下分开,上着衣,下着裳,这也是衣裳二字的最初始状态;春秋战国时期,汉服的款式空前兴起。

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诸侯国间衣冠服饰和风俗习惯都有明显不同,深衣上下相连,宽袖大袍,端正风流;胡服短衣长裤,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涉猎;秦汉时期的曲裾袍和直裾袍;再到后期的衫、袄、襦均是根据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逐步演变。

“材美”很好理解为制造优美的器物所必备的先决条件,绫罗绸缎棉麻帛纱。长沙马王堆遗址出土的素纱禅衣,一经问世,举国震惊。素纱蝉衣出土时共2件,一件48克,一件49克,折叠起来均可放入火柴盒中。其原材料就是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的最早的一种。

不同于现代采用的家养四眠蚕作为主要的蚕丝来源,素纱蝉衣的蚕丝来源采自三眠蚕,三眠蚕相较于现代的四眠蚕本身体积小,蚕茧也小,吐出来的蚕丝会更加的纤细,用其织造出来的织物也会更加轻薄。这也是为什么素纱禅衣能够如此轻薄轻透的重要原因。

“华夏衣冠,造物之美”:汉服中造物文化——天道,人道,物道

“能工巧匠,技艺超群”。缫丝,织帛,扎染,印染,缂丝,齐针,套针,扎针,双面绣,错针绣,抢针绣,乱真绣……汉服的制作工艺,就皇帝登基的龙袍来说,单制作手法就达百种,六百名绣匠,三百名金匠,三十名画匠两年才可完工一件。且如此多的技艺手法不算上失传的大部分,现如今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无规矩不成方圆”

“交领右衽”是汉服的一大特点,交领是指衣服穿起来后左右前襟重叠,衣服两边相交成领,右衽就是穿起来后前襟向右掩。交领的两直线相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对称学,不偏不倚,中正气直。

交领也代表着天圆地方中的地,即方与正,而袖口,则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也很好的符合了“伏羲女娲图”中的“左规右矩”。“规”“矩”也正好是制作服饰不可缺少的两件传统器物,即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汉服文化中的完美体现。

二、“大道至简”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大道至简的造物风格在汉服中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尽可能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再去追求美的形态;

如传统深衣,上下连体制,但裁剪制作时还是要上衣和裙裳分开裁剪,裙裳分为十二片进行裁剪,代表一年十二月,上衣分为四片进行裁剪,代表一年四季,这里不仅有着“人道”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同样这样的裁剪方式最大化的利用了材料不被浪费。

“华夏衣冠,造物之美”:汉服中造物文化——天道,人道,物道

西式的服装都是根据人体的三围尺寸去进行立体化构型,这样的构造需要在一块布料上进行各种裁剪修补,浪费了很多边角料,而汉服这样的裁剪方式,每一块布料都是完整的去进行利用,没有多余的裁剪和修补,只进行单纯的拼接和缝合,这也是古时候为什么会有“天衣无缝”这样的说法,一件衣服上,基本看不到缝合的痕迹。

“系带隐扣”是汉服的另一大特点,汉服中的隐扣其实是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的,一般的汉服基本是没有扣子的,即使有扣子也要把扣子隐藏起来,不会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紧衣服,这里的带子也极度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格物致用”“见朴抱素”的哲学思想。

所以衣服的系带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一般两对带子,都是在衣服本身的布料上进行修裁,不会浪费,也不需要重新使用布料,最大化的把材料使用到了极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去诠释他们所尊崇的哲学思想,并将之㓎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华夏衣冠,造物之美”:汉服中造物文化——天道,人道,物道

纵观西方近现代艺术设计史中所推崇的如“功能主义”“北欧极简风格”“less is more”“回归自然”等其实都和我们中国古代的传统造物思想不谋而合,都是咱老祖宗玩剩下的东西。而如今却“西学东进”标榜着西方艺术哲学思想的外衣。

2、“五行五色”

古人对自然的推崇,构建了阴阳五行思想,“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是一切物质构成的本源,“五”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个星宿,也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阴阳五行思想引发对天、地、神、人、器等各类物质的对应,从而产生了“五行色”,简称“五色”:青对应木,代表东方;赤对应火,代表南方;黄色对应土,是大地的标志;白色对应金,代表西方;黑色对应水,代表北方。

古人认为青、赤、黄、白、黑才是人间五正色,并按照“五行五色”应对“五时”去遵循汉服的制衣颜色,即为春青、夏赤、季夏黄、秋白、冬黑。此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朝。纵观汉服的颜色也在随着朝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五色却是一直不变且循环往返的。

“华夏衣冠,造物之美”:汉服中造物文化——天道,人道,物道

秦汉推崇黑色,认为黑色才是最尊贵的颜色,秦始皇认为自己是以水德而得天下,所以推崇水所应对的颜色,且黑色之于北方,秦汉地处中原大地,方位偏北。后明清时期,黄色即为正统,天地玄黄,黄色是大地的颜色,也是中色。

汉服的颜色除此五色之外还有许多都称之为“间色”。可以知道的是,最初的汉服,是从这五色衍生,即使后期因地域及人文有了丰富的变化,但五色不变,扎染布料即成,无过多装饰点缀,肃静端庄。

即使后期有了织绣技艺,华服纹理也是多以“对称”“循环”的艺术手法去进行装点,给人以统一协调之感,不艳不妖,自成风流。

三、后话

汉服是华夏儿女的一层“皮肤”也是华夏儿女的脊骨,更是华夏儿女传承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最直观表达;华夏衣冠,造物之美。

美的是我们的礼仪正统;是我们的筋脉风骨;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着一身华服,兼容并济,着一身华服,扫户迎客。广袖翩翩,风骨悠悠,行止有礼,传承古老而沧桑的华夏文明。

参考文献:

1.《道德经》

2.《考工记》

3.《尚书正义》

4.汉服文化

5.楼慧珍,吴永,郑彤中国传统服饰文化[VI]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6.黄石,浅析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