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啥要在电影院看黄渤开房?

 小酌千年 2019-12-14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从饱受争议的《82年的金智英》,到寡姐主演的冲奥作《婚姻故事》。

这周我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好像都和婚姻爱情相关,再这样下去公众号就该改名叫“小片片说婚恋”了。

为此我特意走进影院,想给大家介绍一部科幻悬疑片,《被光抓走的人》。

*有没有第一眼看成了“走光被抓的人”
 

看百度百科的介绍如上,一道奇特的光降临地球笼罩城市,一部分人被光抓走了,明显就是个科幻片嘛。
 

而看豆瓣的剧情简介,光到底是个啥?为啥抓人?被抓的人还会回来吗?一脑袋问号,够悬疑了吧?
 
结果看完整部电影以后,我突然有一种上了当的感觉。
 
它压根就不是一部科幻片,也不是一部悬疑片,而是一部披着科幻悬疑片外壳的婚姻爱情片。
 
故事的主角也不是“被光抓走的人”,而是那些“被光剩下的人”。
 
光抓走的都是哪些人呢?
 
电影里是这么解释的:

科学研究认为,失踪的人大多是成对的,所以说被光抓走的都是有爱情的人,那没被抓走的人,就是在爱情方面出了问题的。
 

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我们从一位社科院研究员嘴里得到了答案:量子力学。
 
真就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啊?
 

据研究所的初步研究显示,所谓的爱情,其实是一种量子纠缠态。

这道白光就是量子波动,把纠缠状态的爱人们都带走了。
 
故事的大前提就有点站不住脚。

爱情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什么样的算没有爱情,什么样又算有爱情,爱到什么程度会被白光带走?

爱情这样模糊的东西,不可能被精准定义,更别提树立标准了。
 
所幸后面的剧情和科学完全无关了,而是《婚姻与家庭》式的家长里短。
 
所谓的白光,只是把外在压力具象化,去逼迫你正视那些被刻意忽略的现实。
 

可以这么说,会因为白光事件而产生猜忌,只能说明他们的感情关系本就是有问题的。

白光事件只是一个激化矛盾的契机。
 
至于光是怎么来的,失踪的人都去了哪里,这些问题是科学家和宗教学家的研究对象,而我们普通人只能把目光放在自己的生活中。
 
于是有夫妻或情侣一起失踪的,这种算好的,一走了之一了百了。
 
有夫妻间其中一人失踪的,就像王珞丹,一道白光闪过,唰!老公说没就没了。

王珞丹的头顶突然郁郁葱葱了起来,本以为老公是和小三一起被光带走了,找到小三一看,咦?小三的头顶也绿意盎然。
 

有夫妻都没有失踪的,年纪大点的就像黄渤和谭卓夫妇,虽然因为黄渤的早泄问题导致夫妻生活不和谐,至少表面上和和美美。

白光一照,好端端在家坐着啥事没有。
 

年纪轻点的就是李家琪和她男朋友,偷了户口本出来登记结婚,满嘴的要死要活。

白光一照俩人懵圈了,寻死觅活的还在,回头一看,棒打鸳鸯的岳父岳母被光带走了。
 

以及暗恋对象失踪的,导演在这里埋了一个同志情节,给白客安排了一个同性对象。

对象和别的男人双宿双飞了,他还一厢情愿地脑补了一出杀人弃尸案。
 

四条线穿插进行,有人因爱生恨,有人心生猜忌,有人急于自证清白。

但四条线之间并无太多交集,基本上是四个独立故事被强行拆散重组,松松散散。
 
黄渤谭卓的线相对最完整,但白客的同性暗恋支线,以及那对年轻人的支线,其实都可以单拉出来拍一部完整的电影。

放在这部电影里反而有些画蛇添足。
 

有点像新人导演着急把握机会,步子迈太大扯着蛋了,往里塞了一堆东西。

但塞太满未必是好事,还是要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得有取舍。
 
偏偏这部电影拍得不仅满,而且慢,中途我有三次忍不住掏出手机,四次险些睡着。

作为著名编剧董润年的导演处女座,或许是经验不足吧。
 
镜头的冷色调,加上后期的性冷淡调色,城市空镜头的运用,颇有几分曹保平老师的味道。
 

他的镜头一丝不苟,对称的画面特别多,而且几乎都是固定机位拍摄。

好看,而且逼格一下就上去了,同时还能掩盖导演运镜能力的不足,带着一股子学院派的气息。

每个镜头都严格按照特定比例和角度,却失去了灵性。
 

把人物限定在一个框框里,要产生戏剧性就只能靠演员的演技。
 
讲道理,黄渤、谭卓、焦俊艳,哪个不是文戏一流?

就算是一直被人诟病为票房毒药的王珞丹,也找到了自己的戏路。
 

奈何导演安排得真不行,就比如黄渤和焦俊艳在宾馆的一场戏。

黄渤怀疑妻子出轨,为了报复妻子,和一直暗恋自己的焦俊艳开房。

结果他俩面对面坐着尬聊,就真的是一动不动对着念台词,镜头在俩人的大脸上来回打。

我感觉黄渤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努力表演,也叫不醒昏昏欲睡的观众。
 

反而是黄渤和王珞丹在屋檐下避雨,那场无声哭戏更令人动容。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观众会进入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
 
黄渤的粉丝?

那他们可能会大失所望,这部电影不是喜剧,也没有任何搞笑桥段,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因早泄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的中年黄渤。
 

经受感情危机的男男女女?

生活已经够苦了,为什么还要来电影院里给自己二次伤害呢?
 

科幻片or悬疑片爱好者?

对不起,进错厅了。
 
所以这部电影,作为实验性电影,放在电影节里是合适的,也确实会让人眼前一亮。
 
但当它进入院线,就有些尴尬了,我查了一下猫眼的票房预测,感觉要被隔壁的《误杀》打爆了。
 

 
据说本片的创意来源于董润年的一个脑洞:

“如果有一道神秘的光把一部分人抓走,社会的平静与法则被打破,我们该怎么办?”
 
于是他和李诞分头行动,将这个脑洞扩写。

最终董润年拍出了《被光抓走的人》,李诞献上的则是小说《冷场》中的一个篇章:《在白光后》。
 

《被光抓走的人》的剧情咱们大致了解了,而《在白光后》的故事发生在“白光事件”的三年后。

那时人们已经逐渐从白光事件带来的混乱中走了出来。
 
为了防止被白光抓走,科学家甚至研发出了“自动离婚机”,来一对分一对,保证高质高效。
 
某些保险公司在事件中看到了商机,开发了“白光险”业务,投保人要是被白光抓走,保险公司将赔付给受益人一大笔钱。
 
个人感觉,《在白光后》对“白光”,以及白光照射下的人性的挖掘深度,要高于《被光抓走的人》。
 

说来也巧,其实导演董润年的这个脑洞,包括白光的概念其实早就被拍出来了。

我说的不是《复仇者联盟4》里灭霸的响指,而是美剧《守望尘世》。
 

在《守望尘世》中,全球有1.2亿人突然消失,就在一瞬间,没什么特效声响,就在这一刻消失了。

有一点像世界末日,又没那么严重。
 
科学机构对这一事件的调查一无所获,基督教也无法解释善良的信徒为何会与罪犯一同飞升。

没人知道这些人为何消失,去往何处。
 
《守望尘世》就是讲述那些幸存者们,怎样度过他们的生活,怎样对待这件事。
 
幸存者中的一部分,认为没被白光带走的人,应当时刻铭记“白光事件”,成立了一个名为“负罪剩余者”的组织。

行事方式之极端,近乎邪教。
 

男主角是幸存者中最幸运的一位,因为他的家人都没有消失。

但他也因此遭受来自其他幸存者们的舆论压力,以致于开始痛恨起自己的幸运。
 

也有好心人站出来,称自己的拥抱能够消除一切不幸。

我们可以说他是个骗子,但他的拥抱确实给了不幸者们以安慰,毕竟1.2亿人都能凭空消失,没准他真的有超能力呢?
 

更有嗅觉灵敏的政治家借题发挥,消费幸存者的伤痛,为自己的选举增加筹码。
 

和《被光抓走的人》用一两处巧合强行串联支线的做法不同,《守望尘世》的主要角色之间都存在一定联系,营造出宿命感。
 
无缘无故的失踪,远远比死亡更加可怕。

因为死亡固然令人畏惧,但我们多少能够理解它,失踪则多罩了一层迷雾。
 

《守望尘世》的故事给与我们的启示,远不止就事论事那么简单:

我们常把影视剧看作一种慰藉,我们想知道它的剧情走向,体验一切尽在掌握的安定。
 
这其实是对生活的逃避,对未知事物的逃避。
 
失踪事件等同于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面对完全陌生的情况,很多人都会陷入对自我的怀疑:会不会家人的离去是因为我?我是不是疯了?
 
问题本身比答案更有趣。
 
与问题进行斗争,探寻问题是你了解自我的唯一方式,也许这也是一种答案。
 
这部美剧,会让你适应生活中这些问题的存在。
 
如果说《被光抓走的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意,《在白光后》给我们展现了这个创意的延展性。

那么《守望尘世》就告诉我们,还能从更高,更宽的格局去挖掘这份创意。
 
今天就说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