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注《曼殊书信》25 1911年 复罗弼·庄湘? 1(1911年7月18日·爪哇) 庄师坛次: 星洲一别?,于今三年2。马背郎当3?,致疏音问。万里书来,知说法不劳,少病少恼,深以为慰。 《燕子笺》?译稿4已毕,蒙惠题词,雅健雄深,人间宁有博学多情如吾师者乎! 来示所论甚当,佛教虽斥声论,然《楞伽》、《瑜伽》?所说五法,曰相,曰明,曰分别,曰正智,曰真如,与波弥尼派相近。《楞严》5?后出,故有声论宣明之语。是佛教亦取声论,特形式相异耳。至于应赴之说,古未之闻。昔白起为秦将,坑长平降卒四十万?6;至梁武帝时,志公7?智者,将斯悲惨之事,用警独夫好杀之心,并示所以济拔之方。武帝遂集天下高僧,建水陆道场,凡七昼夜,一时名僧,咸赴其请,应赴之法自此始。检诸内典,昔佛在世,为法施生,以法教化,一切有情,人间天上,莫不以五时八教,次第调停而成熟之,诸弟子亦各分化十方,恢弘其道。迨佛灭度8?后,阿难等结集三藏?,流通法宝。至汉明帝时,佛法始入震旦,风流响盛。 唐、宋以后,渐入浇漓,取为衣食之资,将作贩卖之具。嗟夫,异哉!自既未度,焉能度人?臂如落井救人,二俱陷溺。且施者,与而不取之谓。今我以法与人,人以财与我;是谓贸易,云何称施?况本无法与人,徒资口给耶! 1、罗弼·庄湘──西班牙人,曼殊1896-1897年曾在上海从其学习英文。当时,他只有十三、四岁。1909年冬,曼殊从上海赴爪哇在华侨小学任教。途中,曾遇这位老师,亲切话旧。从此,与庄湘重新建立联系。此为他从爪哇复给庄湘的一封信。 2、曼殊赴南洋途中,于新加坡(旧称星洲)与庄湘父女见面后分手:曼殊南赴爪哇,庄湘与其女公子雪鸿则西行回国。 3、马背郎当---生活飘泊,诸事不顺。 郎当:潦倒;颓唐。 4、《燕子笺》──我国一剧本,作者为明末阮大铖(一说作者为阮女丽珍)。曼殊曾译为英文,托庄湘女儿雪鸿携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谋求出版。《曼殊杂记》中,有“壬子七月八日接玛德利二百五十元”、“初二日 接玛德利四百六十元”等记载,不知是否出版后所得稿费? 5、《楞伽》、《瑜伽》、《楞严》,均为佛教经书。 6、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赵兵,坑杀降卒40万。 7、志公- -六朝僧人保志(418-514)。 8、佛灭度---释迦牟尼去世。 9、 阿难---释迦牟尼的弟子。 三藏---佛经的总称。 纵有虔诚之功,不赎贪求之过。若复苟且将事,以希利养,是谓盗施主物,又谓之负债用。律有明文,呵责非细。志公本是菩萨化身,能以圆音利物。唐持梵呗?10,无补秋豪。矧在今日凡僧,相去更何止万亿由延?云栖(11)广作忏法,蔓延至今,徒误正修,以资利养,流毒沙门,其祸至烈。至于禅宗(12),本无忏法,而今亦相率崇效,非但无益于正教,而适为人鄙夷,思之宁无堕泪! 至谓崇拜木偶,诚劣俗矣。昔中天竺昙摩拙义善画,隋文帝时,自梵土来,遍礼中夏阿育王塔,至成都雒县大石寺,空中见十二神形,便一一貌之,乃刻木为十二神形于寺塔下。嵩山少林寺门上有画神,亦为天竺迦佛陀禅师之迹。复次有康僧铠者,初入吴设象行道;时曹不兴(13)见梵方佛画,仪范端严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见则肃恭,有皈仰心,即背而抚之,故天下盛传不兴。后此雕塑铸像,俱本曹、吴,吴即道子(14);时人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15)。夫偶像崇拜,天竺与希腊、罗马所同。天竺民间宗教,多雕刻狞恶神像;至婆罗门与佛教,其始但雕刻小形偶像,以为纪念,与画像相去无几耳。逮后希腊侵入,被其美术之风,而筑坛刻像始精矣。然观世尊初灭度时,弟子但宝其遗骨,贮之塔婆,或巡拜圣迹所至之处;初非以偶像为重,曾谓如彼伪仁矫义者之淫祀也哉!震旦禅师亦有烧木佛事(16),百丈旧规(17),不立佛殿,岂非得佛教之本旨者耶!若夫三十二相八十随好(18),执之即成见病,况于雕刻之幻形乎? “三斯克烈多”(19)者,环球最古之文,大乘经典俱用之。近人不察,谓大乘经为“巴利”文(20),而不知小乘间用之耳。“三斯克烈多”正统,流通于中天竺、西天竺、文帝玕玛尔、华萝匹等处。 盘迦梨西南接境,有地名屈德,其地流通“乌利耶”文,惟与“盘迦梨”绝不类似,土人另有文法语集。 10、梵呗---佛教所唱的赞偈。 11、云栖---明代高僧莲池大师。 12、禅宗---中国佛教中的一派。 13、曹不兴---三国时吴杰出画家。 14、吴道之---唐代杰出画家,擅长佛教和道教人物画。 15、语出张彦远《名画记》。“曹衣出水":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因北齐画家曹仲达得名。吴带当风: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16、唐代高僧天然禅师冬天烧木佛像取暖。 17、百丈旧规---佛教经书《百丈清规》。 18、佛教谓佛陀生来不同凡谷,容貌神异,有32个显著特征(是谓“相”)、80个细微隐密难见之处(是谓“好”)。此句是说:事实虽则如此,但如果对佛的这种形象,死板地、固执地去追求,拘泥而不了悟,则是完全错误的。 执:执着,不能超脱。 见:同“现”,显现。 19、三斯克列多---梵文。 20、巴利文---古印度的一种文字。 入天竺西南境,有“求察罗帝”及“摩罗堤”两种,亦“三斯克烈多”统系也。“低娄求”为哥罗门谛海滨土语,南达案达罗之北,直过娑伽窣都芝伽南境;及溯海濒而南,达梅素边陲,扩延至尼散俾萝等处,北与“乌利耶”接,西与“迦那多”及“摩罗堤”接,南贯揭兰陀等处。“迦那多”与“低娄求”两文,不过少有差别耳,两种本同源也。“揭兰陀”字,取法于“那迦离”,然其文法结构,则甚有差别。“秣罗耶䌑”则独用于摩罗钵南岸。就各种字中,“那迦离”最为重要,盖“三斯克烈多”文多以“那迦离”誊写。至十一世纪勒石镌刻,则全用“那迦离”矣。迨后南天梵章,变体为五,皆用于芬达耶岭之南,即“迦那多”、“低娄求”等。 天竺古昔,俱剥红柳皮(即柽(21)皮)或棕榈叶(即贝叶)作书。初,天竺西北境须弥山(即喜马拉耶),其上多红柳森林,及后延及中天竺、东天竺、西天竺等处,皆用红柳皮作书。最初发见之“三斯克烈多”文,系镌红柳皮上,此可证古昔所用材料矣。及后回部侵入,始用纸作书,而柽皮、贝叶废矣;惟南天仍常用之,意勿忘本耳。柽皮、贝叶,乃用绳索贯其中间单孔联之,故梵土以缬结及线,名典籍曰“素怛缆”或“修多罗”,即此意也。牛羊皮革等,梵方向禁用之,盖恶其弗洁。古昔铜板,亦多用之镌刻,此皆仿柽皮或贝叶之形状。 天竺古昔,呼墨水曰“麻尸”,束芦为管曰“迦罗摩”,以墨水及束芦笔,书于柽皮、贝叶及纸之上。古昔南天,或用木炭作书,尖刀笔亦尝用之,其形似女子押发长针,古人用以书蜡版者。凡书既成,乃用紫檀薄片夹之,缠经绳索,绽文绣花布之内,复实以栴檀香屑,最能耐久。先是游扶南(22)菩提寺,尚得拜观。劫后临安,梨花魂梦,徒令人心恻耳! 龙树菩萨取经,事甚渺茫,盖《华严经》在天竺何时成立,无人识之。自古相传,龙树菩萨入海,从龙宫取出。龙宫者,或疑为龙族所居,乃天竺边鄙野人;或是海滨窟殿,素有经藏,遂以“龙宫”名之,非真自海底取出也。 佛灭(23)年代,种种传说不同。德意志开士马格斯牟勒,定为西历纪元前四百七十七年。盖本《佛陀伽耶碑文》,相差又有一年之限,吾师姑从之可耳。 (21)柽(cheng称)--一名“西河柳”。
中夏国号曰“支那”者,有谓为”“秦”字转音。欧洲学者,皆具是想;女公子(24)新作,亦引据之。衲谓非然也。尝闻天竺遗老之言曰:“粤昔民间耕种,惟恃血指,后见中夏人将来犁耜之属,民咸骇叹,始知效法。从此命中夏人曰“支那”。“支那”者,华言“巧黠”也。是名亦见《摩诃罗多族大战经》,证得音非“秦”转矣。或谓因磁器得名,如日本之于漆,妄也。 按《摩诃婆罗多》与《罗摩延》二书,为长篇叙事诗,虽颔马(25)亦不足望其项背。考二诗之作,在吾震旦商时,此土向无译本;惟《华严经》偶述其名称,谓出马鸣菩萨手。文固旷劫维逢。衲意奘公当日,以其无关正教,因弗之译,与《赖吒和罗》,俱作《广陵散》(26)耳。今吾震旦已从梦中褫落(27),更何颜絮絮辨国号!衲离绝语言文字久矣,承既明问,不觉拉杂奉复。 破夏至爪哇,昔法显(28)亦尝经此,即《佛国记》所云“耶婆提”。今婆罗门与回教特盛,佛徒则仅剩“波罗钵多大石伽蓝”,倒映于颓阳之下,金碧飘零,无残碑可拓,时见海鸥飞唳。今拟岁暮归栖邓尉(29),力行正照。道远心长,千万珍重!闻吾师明春移居君斯坦(30),未识异日可有机缘,扁舟容与,盈盈湖水,寒照颦眉否耶? 一千九百十一年七月十八日 曼殊沙禅里
30、君斯坦---今译:君士坦丁堡。 搜索 复制 |
|
来自: 昵称16627923 > 《李蔚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