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氏黯家族(原氏、荀氏、中行氏、智氏)单倍群初探

 梦想童年594 2019-12-14
一、原氏黯(荀息)家族谱系图

荀息(公元前651年),名黯,字,本名原氏黯,是春秋晋国有史记录的第一位相国原氏黯辅佐晋武公曲沃代翼后,任武公大夫。晋武公灭荀国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黯,原氏黯从此以荀为氏,史称荀息。荀息足智多谋,以危如累卵规劝晋公放弃建造九层高台,献计假途灭虢,打通了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通道。晋献公临终前,任命荀息为相国,荀息以股肱之力辅佐新君继位,誓死实践自己的诺言,留下了千古英名。荀息的儿子叫逝敖晋国大夫

原氏黯家族(原氏、荀氏、中行氏、智氏)单倍群初探

逝敖的长子为荀林父(?-前593年),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军将,谥桓,又称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是中行氏始祖。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故又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荀林父是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636年—前581年)。

逝敖的次子荀骓是晋国卿大夫。周定王十九年(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晋奖励伐齐的鞍之战的功劳(此战使晋国霸业复兴),复作新中、上、下军。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始作六卿,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说明荀骓在晋景公时位列六荀骓因采食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食邑“程”为氏,卒谥,史称程文子,是山西程始祖。

逝敖的幼子荀首是晋国次卿,是晋国六卿之一智氏家族的奠基人。晋成公时,荀首食采于智邑(山西永济市),以邑为氏,别为智,智庄子后担任中军佐,谥号庄,史称智庄子邲之战之中,智庄子俘虏了公子榖臣、射杀连尹襄老,为以后换回儿子赢得了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挽回了晋军大败之局。先縠败亡后,智庄子担任下军将,后累迁至中军佐,成为晋国次卿。智庄子政治地位的提升,也使他与荀林父一样从荀氏家族独立出来,自立门户,智氏逐渐成为晋国政坛的一大望族。

原氏黯家族是晋国非常显赫的家族,荀息的裔孙中衍生了中行氏和智氏两支望族,都位列晋国六卿。然而,在晋国后期的卿族斗争中,中行氏和智氏都失败了。中行氏与范氏睦好,败给了赵氏、智氏、韩氏、魏氏的联盟。后来智氏独断晋国国政,实力远强于韩、赵、魏三卿却在晋阳之战中由于赵氏策反韩魏,遭遇灭顶之灾。

二、微基因Q1a1a1a1a的高频姓氏

微基因将Q1a1a1a1a置于F4759/Y551的下一级,而ISOGG 2018F4759/Y551的下一级Y529,但Y529人口显然没有这么多。微基因在单倍群分型上经常出现错误,考虑到Q1a1a1a1a是微基因F1626下游人口最多的支系以及F5088F4759F1626爆发最成功的支系,微基因Q1a1a1a1a大概对应的是F5088F4759

匿:100%

奥:100%

智:66.67%           荀息的长孙荀首封于智邑,为智庄子

敬:22.22%        苟姓不雅,苟改敬?       
蔺:22.22%

慕:14.29%

苟:12.5%          荀氏避汉宣帝刘询,荀改苟   

师:10%

阚:10%

冉:8.33%

敖:7.14%        荀息之子逝敖之后,以祖父字“敖”为氏?

原:5.88%            晋国相国荀息,荀息本原氏黯,字息

路:5.41%

4.76%

申:4.76%

丛:4.55%

谷:4.55%

饶:4.55%

刁:4.17%

车:4%

邬:4%

孟:3.68%

仇:3.45%

裴:3.45%

闫:3.42%

毛:3.36%   

邢:3.03%     

郝:2.8%

袁:2.7%

陶:2.44%

万:2.04%

孙:1.8%             荀息之后避讳汉宣帝刘询,改姓孙

祝:1.79%

姜:1.7%

梅:1.67%

冯:1.64%

殷:1.43%

李:1.38%

康:1.33%

胡:1.29%

赵:1.29%

魏:1.28%

周:1.25%

刘:1.25%

张:1.24%

余:1.21%

郭:1.1%

董:1.09%

章:1.06%

马:1.03%

平均:0.97%

段:0.95%

王:0.95%

范:0.93%

程:0.85%           荀息之后荀骓封于程邑

陈:0.77%

廖:0.75%

杨:0.73%

韩:0.69%

黄:0.67%

高:0.54%

何:0.41%

沈:0.32%

林:0.31%          荀林父?

唐:0.31%

曹:0.29%

以上是微基因Q1a1a1a1a的高频姓氏排序,频率5%以上的姓氏中出现了与原氏黯家族有关的原氏和智氏,这样的巧合是非常罕见的。其中,3例智氏中2例是Q1a1a1a1a。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原氏黯家族可能位于F5088下游。我们继续在Q1a1a1a1a中寻找与原氏黯家族衍生的姓氏,不出意外,我们在低频段发现了2例程氏,该程氏很可能来自以荀骓为始祖的山西程氏。考虑到程氏是人口第46位的大姓,而山西程氏并不算显赫,0.85%的频率是符合期望的。

如果原氏黯家族在Q1a1a1a1a支系上,按理来说应该出现荀氏啊!然而微基因Q1a1a1a1a支系上未测得一例荀氏,这让我对原氏黯Q1a1a1a1a感到还是没有把握。偶然查阅孙姓的源流,不仅恍然大悟!原来氏在西汉年间,为了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改姓了孙氏。查阅Q1a1a1a1a的高频姓氏中果然有孙氏,并且接近了Q1a1a1a1a平均频率的两倍。孙姓作为第12名的人口大姓,这样的频率已经很高了。

微基因的Q1a1a1a1a测试者中出现了原氏黯家族的原氏、孙氏、智氏、程氏,前三位是显著高频姓氏,这样的结果可以让我们推测晋国大夫原氏黯家族很有可能位于F5088的下游。出自原氏黯家族的中行氏在微基因中未测得一例,或许中行氏后来改成了别的单姓。先秦的很多复姓都没有保留到今天,这一现象很常见,不足为怪。由此,我猜测Q1a1a1a1a中出现的林氏是否出自荀林父?如是,则说明中行氏家族还是后继有人的。

将原氏黯上溯到周文王之子原叔,我认为大概率是攀附的,何况原叔是否是周文王之子也是存疑的。首先,以我对F5088的研究,F5088和姬周没有太大关系。其次,与姬周有关的杨、唐、曹等姓氏中并不高频。因此,姬周不太可能在F5088这一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