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铄,巾帼书法盖须眉

 老愚l1967 2019-12-14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能让人记住的著名女书法家凤毛麟角,然而这些屈指可数的女书法家却以杰出的艺术才华让人叹为观止,卫铄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卫铄何许人也?她是被称为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铄,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丈夫李矩亦善隶书,书法功底深厚。卫夫人师承钟繇,笔力清秀健美。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高不高就在于是否做到“多力丰筋”。多“肉”的字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她强调“风骨”,讲“清奇险峻”,主张书法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卫铄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善草书,卫铄少时就习书,师承钟繇,尤善楷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她还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是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的显著标志。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应该算实事求是。
  卫铄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巾帼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首次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卫铄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应该说,卫夫人关于用笔的论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她主张: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
  卫铄所嫁的江夏李氏,也是一个书法世家。卫铄之子李充,李充的从兄李式、李廞等都有书名。尤其是李式,其书法成就在东晋初期已可同当时的书法权威王廙(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发展至唐代,江夏李氏竟出现了李邕那样的书法大家。江夏李氏,东晋以前未见有以书法名世者。东晋以后李氏书法的兴旺,当与卫铄嫁李家有关。卫夫人虽然只比李式大2岁,但如果卫夫人18岁嫁与李家,那时李式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卫夫人的传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书法的高峰。张怀瓘《书断》在介绍李式时说,李式“甚推其叔母(即卫夫人)”就是证明。古代好的书迹不易看到,笔法保密,不轻易传人。一旦得到正确笔法和看到高水平的书作,就具备了成为名家的重要条件。卫铄的启蒙书教,不仅影响了王羲之(羲之还有一个蒙师,即叔父王廙),也造就了江夏李氏这一书法世家。功莫大焉!
  学习,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我们练习书法不仅要苦练,还应该学会巧练,培养、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尤其重要。在初学阶段,名师的辅导、点拨显得很关键。等到真正扎实了基础,再来自己钻研,进步就迅速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