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力-当今最稀缺的能力

 林志公司 2019-12-14

   现今社会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和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都被一一实现,比如小米的生态模式、拼多多的理念,共享单车的初衷等等。我们通常在一种商业模式获得成功之后惊呼,哇,这样也可以成功,我怎么没想到呢,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别人成功了之后,就更想当然地坚信它,感觉就像是这种模式未被实现之前你早已经想到了一样。

上面所述的一切成功均来自于IDEA,来自于思考,当一个想法的雏形诞生时,它最先接受的一定是大众的质疑、嘲讽甚至谩骂,等真正成功的那一天,又有无数的粉丝顶礼膜拜,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想法,在成功前后差异如此巨大呢?本质原因是,大众缺乏当今最稀缺的能力-思考力。缺乏思考最易产生盲从心理,相信每个人只要细心观察下,随处可见这种从众行为。一群人呼呼啦啦地闯红灯,全然不顾等待通过的车辆死命按喇叭;前几年说酸性体质致癌,碱性体质防癌,结果一大批信徒每天研究身体的酸碱性,非要把身体调成碱性;还有现在全国超级火爆的新东方、学而思,90%的家长报名的原因只有一条,因为别人都在学。缺乏思考力的人除了盲从以外,反而更容易对新鲜事物报以猛烈的打击,因为新鲜的事物颠覆了他思想的框架,他对这种巨大的思想上的跨越无所适从。

每个人都顶着一颗脑袋,只要稍微动脑想一想,很多事情就经不起推敲,也就不会那么地随波逐流,但是为什么普通大众天生拒绝思考呢?因为思考太麻烦,运用思考力,同样的一件事物就会有千万种的解读,到底哪种是对的呢?过度地追求对与错,黑与白是人们觉得思考麻烦的主要原因。与其陷入到纷纷扰扰、雾里看花花不在的思考迷雾里,还不如你告诉我一个确定的答案,让我奉为圣旨来的更容易。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人们拒绝思考,是源于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当一个人到达陌生的环境时,会不由地警惕起来,陌生意味着暗藏危险,这是在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深刻融入到基因里的能力之一,这也是人类赖以存活下来的绝技。当一个人进行思考时,他一定是孤独的,就像是一个人走进了茫茫戈壁一样,前边没有路,后边没有路,左边没有路,右边也没有路。他被孤独感强烈包围着,周围的一起都显得不那么真实了。当思想走进了一个无人区时,人本能的反应就是逃离,不要多想了,快告诉我路在哪里吧。

然而思考力恰恰又是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想想那么多人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却只有一个牛顿好奇、质疑,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飞机的诞生正是源于很多前人飞行的梦想,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多么疯狂;地球是椭圆的,现在已经是公认的公理,如果你说地球是平的,会被人笑掉大牙,但是这一怪诞地想法已经被人类坚持了数千年甚至数万年之久,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次提出地球是圆的,但是直到1622年麦哲伦航海环球一周,才真正证明地球是圆的,普通大众才心服口服地接受。光是这一个想法的证明前后就历经了2千多年的时间。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哪一个革命性的进步不是来源于一个想法或者一个质疑,爱思考的人虽然是少数的,但恰恰是这些少数人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所以思考力不单单是在当代稀缺的,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稀缺的。

如何能够获取这种稀缺的能力呢?要敢于面对不确定性,接受不确定性,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保持好奇,保持凡事想一想的习惯。当然这个想,肯定不是限于简单的想,比如吃饭,我非要想一下我为什么要吃饭呢,那这种其实根本不是思考,是矫情。跟思考相伴相生的是学习,只有在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你才会伴随着思考。也就是说,把你思考的能力用到刀刃上才是恰到好处。这样说,也许有人会觉得片面了,那我不是单纯学习,我就在琢磨着一个新事物,新发明,那不也是思考么。这种当然也是思考,其实你琢磨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学习,因为学习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捧本书,咬文嚼字的过程,学习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体验、试错、实践、观察、阅读都是学习的一种形式(此处引自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思考是伴随着脑力劳动,如果想建立思考力,最基础的是要建立自信,很多人不敢思考,不愿意思考,是害怕自己的想法不被认可,久而久之,更愿意听信权威的话奉为神谕。而建立自信的途径就是接受不确定性,凡事不确定才是最确定的事情。同样的一个事情,本来就会有无数种的解读,无数种的可能,当你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才能展开思考的翅膀,凡事动脑想一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哪怕你在读最权威的著作,你觉得那个道理早已经被人阐述的天衣无缝,没有关系,你用你的脑子将所有的过程重新推演一遍,这也是锻炼思考力的一种方式。拥有思考力的人,一定有一颗清晰的头脑,因为存在你脑子里纷繁复杂的知识早已经被你梳理地清清楚楚。

想要建立思考力,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时常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在你记的过程中,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需任何形式的包装,无需多么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永远记住,这些只是包装,它永远代替不了内容。思考力恰恰是产生内容的机器,而非产生形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何为作家,把你的经验、感想诉诸笔端,留给后人以做参考,你就是作家了。不需要华丽的词语和刁钻古怪的修辞,你只需要能清晰表达你的思想就足够了。但是现行的教育无时无刻不通过考试、比较来检验学习效果,不管是多么发散的问题,都非要弄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来作为基准。这种长期的学习生活把大多数人的自信打击地七零八碎,把思想的火花一点点地消灭在萌生阶段。多少人更愿意相信自己天生不会表达,多少人为写不出一句华丽的句子而断定自己天生缺乏写作能力。不给自己设限,不给自己的想法套上枷锁,你才能真正拥有思考力。

我今天试用了一下手机上的录音转文字功能,不禁惊叹,转换居然准确度大于95%,图像、语言都可以很好的表达人的思想,有无数好的工具可以把人的思想用更清晰更美观的方式呈现,但是呢,稀缺的恰恰是思想本身。而思考力恰恰是产生思想的永动机。可以说,在未来,谁拥有了思考力,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把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吧,它将让你终身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