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雪后赏景写下这首诗,颔联14个字描写生动,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江山携手 2019-12-14

苏轼谪居黄州时,除了种地就是与朋友喝酒,后来结识了几位高僧,就经常相互往来。苏轼42岁那一年黄州遍地大雪,雪深达数寸。虽然风雪兆丰年,但也给行动到来不便。那天刚开始还是小雪,苏轼闲来无事,就想去黄州东面的乾明寺拜访高僧。

主客见面依然是寒暄一阵,然后就开始讨论和禅理,刚才还相互客套,立刻就毫不谦让。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主人就想让客人在此留宿,苏轼不愿搅扰别人,正准备回去,这时天上已经飘起了鹅毛大雪,一阵紧似一阵,很快地面就有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此时天色昏暗,正是天意留人,先生只好打消下山的主意。没想到一场大雪,却让后人有幸欣赏到一首绝妙好诗。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宋代: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诗人本来以为小雪无妨,便单人独骑踏雪而行,没想到大雪一直不停,“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门外漫山的白雪,到处都是银装素裹,忽然间仿佛换了一个世界,诗人连忙乘兴踏雪去游乾明寺,木屐的齿痕也小编印在石阶上。

首联形象地刻画了山中下雪的场面,也抒发了诗人欣喜的心情。“马亦惊”三字,突出了雪后光线耀眼的奇异感受,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我先行”,也直白地描写出先生要先睹为快的急迫心情。

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雪后山景图,“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苏轼雪后赏景写下这首诗,颔联14个字描写生动,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白雪似梨花,寺庙也如长春苑,千树万树梨花开;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诗人用“误入”二字,仿佛大雪也后悔不该来此幽深的地方,更显出寺院附近的清净和幽静。

山中水汽较多,雨雾缭绕,晚上的光线本来很差,此时一场大雪,空气清新,仿佛一个澄明的世界,月光毫无阻碍地倾泻下来,又与地面洁白的积雪相互映照,让山林里好像大白天。苏轼在颔联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长春苑、不夜城”,极其形象地描绘了雪后美景,也表达出诗人激动地心情。

诗人太喜欢这幅壮美的画卷了,估计好久没有这样释怀了。面对大自然如此瑰丽宏伟的场景,先生怎能不即兴赋诗,“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他幽默地说,不要让牛羊来践踏洁白的瑞雪,此时却怜爱那些叽喳欢鸣、雪后弄晴的鸦雀。

苏轼仿佛一个天真的孩子,手里抓着一个爱不释手的玩具,却非常担心别人与他争抢。牛羊不懂美好,也不会爱惜大自然的谐美,而“鸦鹊弄新晴”,却可以为这的山林增添更多的情趣。诗人构思巧妙,用动物的活动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无限喜悦。

此情此景,相信也无须高僧再劝,诗人已经流连忘返。“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苏轼毫不隐讳地说,我还要携着被褥在僧床留宿,好倾听融雪时摧檐泻竹的音乐。开心的是否今夜无眠,读者不得而知,但苏轼一定是非常留心地注意有没有“催檐泻竹”的交响。

苏轼这首诗赞美雪景,像一个天真的孩子,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感情真挚,思维跳跃,想象力丰富,修辞手法也灵活多样,很好地表现了处于谪居痛苦中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让读者为他的豪迈情怀而感到骄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