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家访开始 众所周知,教育学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关注。尤其是家庭,这个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它的作用无可替代。为了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我们学校的老师们觉得,沟通,要从家访开始。 我们学校在农村,农村学生的家长,有的在附近工厂做工,有的在外奔忙,工作时间没有规律,早晨,孩子没起床,家长早已出门;晚上孩子睡下了,家长才回来;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难得有交流的时间。于是家庭教育的重担就落在了大字不识几个的爷爷奶奶身上。孩子一、二年级,爷爷奶奶负责接送,三年级以后,就全由学生自己负责。套用家长的话,就是“老师,孩子全交给你了”。而且,像我们各班都有几位寄读生,他们的家长,大多是到砖窑打工来的,一来一大帮人,拥住在一起,家庭环境非常特殊,学生的特殊性,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历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家访工作。每到学校开学和学期结束,老师们就分头行动,走向泉岭乡村的角角落落。 因为正是农忙季节,来到学生家,看到的大多是紧闭的大门,于是又辗转几条路,找到田头。来到田埂上,家长早就在那头,大声说着:“老师,我们家孩子读书一点都不行的哦?”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农活,继续捆着稻子或浇着菜苗。老师们总是要跟在家长身后,在田埂上来回好几趟,耐心地跟家长交流着学生的表现,直到头发被吹得凌乱,头脑被吹得发涨。 有一大部分同学因为在这的砖窑上班,没有门牌号,也说不清地址。老师们就挨家挨户地去询问。好不容易找到了,进门一看,到处是家具、纸板箱,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又回到门外,站在屋檐下,碰到“热情”些的家长,就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站过去。 在开学初的针对性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像黄欣宇等几位同学家境极其贫寒,就与学校商量,进行了学杂费的减免。在普访中,了解到像梁新余等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们就热情地帮助他们,边家访边辅导作业。老师们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温暖,所以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 齐志强,梁罗聪等几名学生, 我们去家访时,爸爸在工地,妈妈正和一帮亲戚打麻将。交谈中,妈妈一再说,教育孩子真的没时间,对此,我们持宽容的态度,但不忘提醒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多么的重要。那天下午,我们一直交谈到11:30。后来一次,梁罗聪的爸爸到学校说起,孩子的妈妈,正在让孩子把字写好。我和齐老师都笑了。看来家访起点儿作用了。 回到家里写着家访笔记,回头想想,想要说句“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还真的有些底气不足。但回想一个个感谢的电话,一句句动情的话语,我想我们的付出,值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