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好多的功课,终于在今年十月一号那天,全家出发去邯郸,去看向往已久的南北响堂山石窟。
虽然看了很多东西,还打印了一叠文字带着。但没想到的是,北响堂石窟竟然那么高,在半山腰,从响堂寺的地方往上爬。
楼梯修的很好,人也不算多,每上一段楼梯还有休息的地方,小石桌、小石凳,但多被算命的人霸着。路上有卖各种拐棍的,不少人拄着好看的拐棍往上爬。真高啊,不知道休息了多少次,累的我觉得都不行了,胃也疼得要命。但终有爬上去的那一刻。
有三个拱形小门洞,只有一个开着小门,两个黑脸汉堵在那里收门票。
自高欢挟持孝静帝离开洛阳迁邺之后,佛教中心也随之转移到邺都(近河北临漳县西)。当时安阳一带名刹林立,高僧云集。石窟寺的大规模开凿,也由龙门、巩县石窟寺迁到了邺都鼓山——即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的南北响堂山和河南安阳的市的西宝山。
关于南北响堂山的资料不普及了,查下百度到处都有。只强调下这是北齐的石窟。南北朝时,北齐的时间很短,只有二十多年,历经六帝。所以这个时期的石窟愈加珍贵。
(图1)迎面三个石窟,这是中间的一个,也是里面最精美的一个。拱门上一团团的小花开的正旺。
(图2)进门口的两旁都有大石雕,很高大,线条真美呀。
(图3)头没有了。响堂山石窟是有名的无头石窟,头都被盗走了。他们凿头的时候,不相信以后会有报应吗?不过,现在的人大多都是坏人过得比好人好。
(图4)这是北响堂著名的莲花图案,线条妩媚却不软弱,甚至可以用坚硬来形容。
(图5)这些莲花图案,组成了门洞,看的我脖子转了八个弯。
(图6)好看的让人心疼,心疼的让人难受。再看、再看,会有眼泪要流出的感觉。
(图7)本来特别不喜欢拍纪念照的我,站在这里是为了有个大小的比例。看到了吧,在这样巨大的美物旁边,气场棒极了。
(图8)迎面的主像。
(图9)带有彩色的背景还是那么艳,经过时间的沉淀,艳而沉着。
(图10)后面黑色的是往后走的狭窄通道。北响堂山石窟中,比如此窟类似于云冈石窟的支提窟,大都有中心塔柱。而这种支提窟的风格来自于印度。
(图11)每个走过的人,都要摸一下这个佛的脚,黝黑锃亮的。我觉得石刻石雕应该可以让人抚摸下,这样反而有利于保护石头。记得有一次看一个美洲印第安人的展览,展厅中央的位置,摆放了一块非常美的绿色石头,牌子上面用英文和中文写着:“请抚摸一下它”。那块石头饱含着众人的抚摸和爱,光亮柔润,至极。
(图12)洞窟非常的高,要仰望,上面有“明窗”,光透进来,感觉很神秘而神圣。
(图13)浮雕经过侧光,感觉更精美。能够雕刻这样精美的石刻,跟鼓山的石质也有关系。响堂山石窟与龙门石窟的石质一样,属于石灰岩,云冈石窟则是砂岩。
(图14)窟顶的藻井,都是莲花。响堂山是代表北齐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图15)这是最下边的一排神王形象。
(图16)周围一圈而都是华丽地佛龛,每一龛都有一个精美的佛和佛座。
(图17)精美的佛座。
(图18)整个响堂山石窟,我其实是奔着它们来的。这些力大无比的托举神兽。
(图19)局部。豪放。
(图20)佛龛的坐佛没有了,精美的龙形托做也残破不堪。
(图21)绕到后面,看到进来的门。这狮子多憨厚啊,虎背熊腰的。
(图22)北响堂大佛洞中心柱的四角,各有一个神兽,劲健凶悍,形象与北魏石棺床、升仙画像石棺、冯邕妻元氏墓志、巩县石窟寺中的神兽形象都颇为相似。这就是后来托举力士的前身。
(图23)后面的光线很暗。幸好游人不断,也不感到很阴郁。
(图24)这面墙残破的厉害。但给人的感觉更加神秘和有力量。每个拐角处的托举怪兽都是一对儿。
(图25)台基下的神王。
(图26)做的相当饱满。
(图27)佛修美的腿和托举怪兽强健力量的腿。
(图28)雕刻的帷幕很有垂感 。顶端的小窟,很多被小鸟安了家。
(图29)残破有残破的气势。这种气势,和后来在元代的力士有一拼。
(图30)有人当比例尺,能看出菩萨和佛窟的高大吧。北齐的菩萨,动态曲线流畅而有韵致。唐代菩萨的扭躯鼓腹、重心落在一条腿上,也应该从这时开始的吧。
(图31)洞窟门口的小狮子。
(图32)门口一对儿小狮子,非常生动。
(图33)残破的小托举力士。
(图34)依山而凿的石碑。
(图35)响堂山的石质非常的好,很适合凿石窟。去之前查了资料,说“响堂山”的由来是,人在山上说话甚至走路,都会有铛铛的回声,想想就觉得神渺。到了那里,应该是人多,到处都是人们嘈杂的声音,也听不到那空谷回声了。
(图36)左边的又一个窟。窟不大,右边骑狮子的佛像是非常精美的。
(图37)华彩的背景。
(图38)残断的大手,仍让人感到温暖。
(图39)莲花前的佛头啊,也不知在哪个国家的博物馆。
(图40)这狮子的脚也踩着莲花。
(图41)莲花藻井。如此宽厚、大气、饱满的莲。
(图42)不大的藻井,非常精致醇厚。
(图43)再往左边的一个小窟。地上都是残断的佛像和石碑,没有完全收拾好,有铁栏杆栏着,光线很暗,我探进身去拍了一张。
(图44)从洞窟出来楼梯下去一层,有个很狭窄的石隙,侧身进去,是个稍稍开阔的小场地,简陋的几个崖雕。仰望,石头非常美。
(图45)上香的人摆放的一些现代神佛。不知以前这里是干嘛用的。
(图46)这是最右边的一处石窟,也是相当精美的。
(图47)券门都是这种莲花拱形。这个还有颜色,真是美呀。北齐距今1400年了,竟还保持这样的色彩,应该是矿物质的颜料。
(图48)两侧的立佛。写博的好处就是让我可以再回想、再研究下当时的景象,一些当时没有想到的甚至看到的,在写这些文字的过程中,反而发现,并把他们连贯起来。
(图49)感觉非常高。这就是印度佛窟的营造法式——支提窟。中心塔柱一般的佛龛直达洞顶,四面都有佛龛。
(图50)云纹。
(图51)精美背光前的佛头呢,唉。
(图52)这种玉米穗一样的长长挂饰,是北魏北齐特有的。印度传过来的。
(图53)层叠的衣纹下饱满的佛足。这种衣纹也是北朝特有的。
(图54)这个多好看。老刘用手机打着光才拍下来的。
(图55)这个窟的藻井也是莲花,非常的概括装饰,圆满而吉祥。
(图56)券门高大宽阔。小帅锅留念。
(图57)肯定以前有好多人拓这个碑。为了防止别人再拓,外面加了一个铁栏杆门,还把一个大力士石雕也拦了进去,看不到全貌了。
(图58)这是我见过最为齐伟的北朝力士,整个雕塑极为整体,衣纹线条流畅贴身。可惜头和手臂都没有了,真想看看北朝的力士头是什么样的,急死人了。
(图59)山石风化的肌理很好看。
(图60)现在特别喜欢茅草。
(图61)我们就是从那一马平川的地方爬上来的。
不虚此行,了了一桩心愿。去南响堂石窟再看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