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蜗牛蜗牛遍及世界各地,尤其在热带岛屿分布最广,不过在寒冷区域也还是能见到它的踪迹的。在世界各种文化中,蜗牛的象征意义不同。在中国,蜗牛象征着缓慢和落后,而在西欧,则象征着顽强和坚持不懈。 蜗牛是在大陆上生活的螺类,约2.2万种。蜗牛的嘴虽然和针尖大小差不多,但是它却长着26000颗左右的牙齿,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在众多的蜗牛中,非洲大蜗牛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蜗牛。非洲大蜗牛重达800克,体长最大可超过20厘米,壳高可达15.4厘米,仅直径就有8厘米左右。 非洲大蜗牛原产于非洲东部,惧怕阳光,喜欢栖息在阴暗潮湿且腐殖质较多的地方,它们一般都是昼伏夜出。非洲大蜗牛对环境反应甚是敏感,当温度低于5℃或者高于40℃时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所以一旦气候不适时,非洲大蜗牛就会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黏液形成保护膜,封住壳口,以逃避外面的恶劣环境。当环境适宜后,它便会自动溶解保护膜重新出来活动。 非洲大蜗牛繁殖速度很快,主要以植物为食,尤其喜欢吃农作物的细芽和嫩叶,因此野生蜗牛对农作物危害较大。据说,1966年一个孩子从夏威夷携带了两三只非洲大蜗牛到迈阿密,3年内这种蜗牛便遍布了整个迈阿密城,花园内花卉的枝叶几乎被它们吃光了。 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分布,并对广大农作物带来巨大的危害与损失,现已被列入我国首批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和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最懒的鱼海洋里有一种非常会偷懒的鱼,它常常利用它头部上的吸盘吸附在鲨鱼、鲸鱼、海龟等动物的身上,甚至还会吸附在海轮的底部。这样它不但可以跟随它们周游海洋世界,同时这些聪明的家伙还能不费任何力气地得到大鱼吃剩的食物。如果被带到饲料丰富的水域,它们便会离开依附的“主人”去饱餐一顿,然后,再去寻找新的“主人”,开始它新的旅行。这种善于偷懒的鱼叫做印鱼,也写作鱼。 印鱼生活在热带和温带的海洋里,我国的南海也能发现它们的踪迹。印鱼原本有两个背鳍,第一只背鳍已经进化为一个椭圆形的吸盘。这奇特的吸盘长在印鱼的头顶上,吸盘的中间有一条纵线,纵线把吸盘分成左右两个部分,每一边都有22~24对排列整齐的软骨板。吸盘的周边有一圈薄而有弹性的皮膜,一旦贴在平直的地方就会形成真空状态,从而牢牢地贴在寄主身体上面。这样一来印鱼就可以附着在海龟、鲨鱼的身上甚至轮船的底部,进行不买票的长途旅行了。
最大的牛居住在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的印度野牛被看作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牛。印度野牛又名野牛、野黄牛、白肢野牛,因身高体大而闻名于世。成年雄牛体长可达2米以上,肩高可至1.9~2.2米,体重可达1500千克。这种酷似黄牛的动物大大的脑袋上长着一对招风耳。硕大的褐色瞳仁透过反光常呈现蓝绿色。鼻子和嘴唇呈白色,像是抹了一层石灰。肩部肌肉隆起,身披一身黑色油亮的体毛。四肢粗短有力,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很像穿了白色的长筒袜,所以被当地的居民称作“白袜子”。 印度野牛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在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城等地也有分布。印度野牛有垂直迁徒的习性,夏季多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向山下迁徙。它们的活动范围较广,没有固定的住所,过着游荡的生活。印度野牛有着极强的危险意识,如发现有人接近,便会迅速逃走,只有在被人射杀受伤或被逼走投无路时,才会变得凶狠,发起自卫反击。 在残酷的自然中,印度野牛不仅要面对人类的屠杀,也有来自凶猛的孟加拉虎和印支虎的猎杀,当然成年野牛还相对安全,但幼崽或老牛被老虎猎杀率却达到了55%。为保护这一珍贵物种能够延续,印度野牛已被我国列为一级重点保护濒危灭绝动物,同时也被纳入《国际贸易公约濒危动植物》物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