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扒开你的内心深处,什么也没有

 冲霄3e8ixadnpn 2019-12-15

全文6230字,阅读时间10分钟 引子:

有些歌很好听,令人想起少年时的心情。但是,听完了你还是要去上班挣钱的,不要真觉得有个心灵深处的触动,可以作为人生意义的杠杆。我有一句名言:扒开你的内心深处,其实什么也没有。美好的事情成本非常高。得不到时就要多赚钱、多交上进的朋友。意义在于向外抓取对象,而不是向内心独自寻找支撑。

1 人心是简单的,复杂的是人世繁华

人性,指人的天然自带的若干属性,属于自然范畴。动物性向天然人性的演化,是生物学问题、人类学问题。人类文明则是从人性迭代升级为人为,基于人性,但超出天性的作为。

人性是不变的,人的社会智能也是不变的,人的社会互动会在若干策略之间循环,这种动态循环也是不变的,就如我们的身体器官和生理行为一样不变。于是,今人与古人的差异不是在于人性、社会性、策略性,你现在读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三国演义,依然觉得亲切熟悉。差异而是在于不同时代的技术复杂性。在人性社会性策略性为常量时,不同的技术水平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复杂度和社会复杂度。

现代古代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在于人性、社会性、策略性,基于这些常态性质的组合而形成的性格、心态、道德即便有差异,也是边缘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是主要来自于其所能读取和调控的社会环境。

如果这种社会环境是车间地头、办公室格子间相当稳定的环境,个人从这种环境所取得的效果是可以预测的,即俗话说的一眼望到头的。如果这种社会环境是一些强反馈的高互动的场景,个人从这种环境所能读取的成绩就是难以事先预测的。个人身处的环境,不是在其视力或听力范围内的笼统环境,而就是其能够调节读取的环境。如果不能读取不能调节其效果,则不应认为自己身处该环境,此时可以称之为围观者。

人心是简单的,复杂的是人世繁华。与之相对,有人说,人心是复杂的,一点也不简单。似乎内心、人心,有很多值得钻研的地方。其实没有。

不要向内挖掘,不要寻找真我,不要反省内心;常量没什么可分析的,分析多少年,都一样。扒开你的内心深处,什么也没有。

要分析外部,分析你所掌握操作控制的对象,分析你读取提取抓取的工具,包括工作装备、语言模式、实物资源、社会反馈机制等等。坚持工具主义,反对内省倾向。

作为天性的内心或真我,只是适应原始稀树草原150人部落环境的原始系统。语言技术和陌生人群体组织技术发明,则带来了巨大的人工环境开发空间,其现状如我们现在所见。要适应大城市工业化陌生人社会,靠回归天性找回自我,没有什么用。

这一代与上一代的差别不在于人性,而在于技术,即产业和社会组织技术,其中产业技术是驱动轮,社会组织技术是从动轮。你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的差别也不在于你的天性,而在于技术。

这种技术投射在概念中,让你以为你心里发生了变化。但是,你的心里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是你使用的协调组织这些技术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高度人为的、严重后天的、公开表达的,没有什么天性成分,也不可能为你所私有,也像任何版本的系统一样不可避免的始终处于前有虎狼、后有追兵的环境。

现代个体之所以强大,不在于他的天性比以前更复杂,就现代个体作为行为系统来说,他依然是简单的,就像狮子老虎鸟一样简单。现代个体的复杂性是他身处的环境复杂性的反映。这个个体的天性所处的环境有两个:一个实在的外部社会,一个是他在人生中积累和储存的各类技术。

要改变自己,不是改变天性,因为,扒开你的内心深处,什么都没有,而是积累和升级你所掌握的、大家也都能学习的、公开可读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改变你所真实面对每天接触的城市、行业、公司、社群和信息环境。

2 分工或角色决定我的现状,但我总可以改变、更新、升级 

不要盯着人、盯着社会关系,要盯着人所创造的产业。人主要不是因为其生物属性或社会关系而成为人,而主要是因为在全产业和技术生产分工中的位置而成为这个人或那个人。

有的人却总习惯成为自己,或者最好的自己,或者内心最真的自己。总是向内盯着自己,是不会得到什么思维或行为的果实的。我之所以是今天的这个我,是因为我在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中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可以调整、修改、更新、升级、再调整的。这就是人类个体不同于动物群体的个体最根本的地方。我们通过什么来调整升级呢?不是改造内心,而是更新技术。

我不是社会分工的人肉电池;没有什么中心控制者特意来控制我、奴役我、规定我,我对于这个系统来说其实是无关紧要的。离了谁,演化一样演化。我也不是在分工系统之外的个体,我就在社会之内,不可能脱离社会去深山老林修行。我还不是被锁定在分工系统中的螺丝钉。我们天然的是自然演化的螺丝钉,但却通过语言、文字、技术等外部实体化的手段超出这个天然分工,在可调整可演化的社会分工中获得更广阔的行动余地。这就是人生的价值:你可以不断尝试,从外部去改变、更新、升级自己的社会分工。

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为了活得更像一个现代的人。我们既受到可调整可改变的这种动态分工社会的约束,也与之相认同。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生活和协同创造的动态升级的分工社会中,这个分工系统的每一层每一处的升级,都是宇宙史、自然史和社会史中从未见过的。它是人类唯一可信的奇迹,而你就是这个奇迹的创作者之一。如果有人或组织对我们所认可的自然和社会分工,不是修改调整升级的建设态度,而是恶意攻击、一毁了之,那我们将严厉而坚决的反对。

3 沉迷思维认知、视野格局,不如学点技术

人都有自己所不能的层面,为此担忧恐惧很正常。七疮八伤,人之常情。所谓成长就是超出既有层面拓展新的层面,每次拓展必然伴随心理情绪的更新及其顺带而来的痛苦。

但成年之后的成长是添补,不是必需,是接力赛,不是单人长跑。对自己严格要求是好的,但个人努力程度的确不是事情的主要原因。成长过程能拓展到哪几层,既靠个人努力,也靠人际环境和社会动能,而且更多的靠后者。虽然一开始也不知道这两者的比重到底有多大,所以个人还是要多努力,但把责任和压力都放在个人的心理或情绪内部,是找错了原因。

现在又流行把成长的外部表现归因于内部的认知,似乎认知高级了,迭代了,成长就会到来。在诸多认知里面再深挖出一个元认知,即所谓心智底层操作系统,似乎它是终极大boss。

但是,这些返求于内的因果假说,不能用来解释巨大的成功。即便人的底层操作系统都一样,由于人际环境和社会气氛的不同,人还是可能到达差异很大的地方。

对这种差异,思考原因的起点不在个人,而在个人主动或(更多的是)被动身处的行业城市信息环境。

谈恐惧害怕焦虑等心理概念,谈认知元认知心智模型等认知概念,都不足以解释这个差异,还偏离了寻找真实原因的可行路径。个人表现的中长期差异更多的来自他主动或被动接入的特定外部环境,而不是来自他的内心深处。

为什么演讲者和作者们总是习惯于让个人为自己的性格、原生家庭、心理特质、认知系统而焦虑,而不是分析严重影响个人表现差异的一层层的外部环境呢?找出特定层次的环境因素,这并不是推卸个人努力的责任,而是超出个人努力的这种局部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看个人努力的真实效果。与其让个人为自己的内部特质而担忧,不如鼓励他接纳自己的这些情状,忘之于江湖,将行为聚焦于改造工具和接入环境。

凡是是从心理和情绪角度而不是从具体操作和具体环境角度给出的人与人差异的分析,大体都是误导性的,即便从个人认知出发的,也要小心。

还有格局视野之类。当事人当然可以体会,外人就看不懂,缺乏可学性。还是用可操作的语言去代替格局视野这样的词汇更好。不要向内看一个人,甚至于不必看这个人的属性,要向外看一个人所搭建的技术和所控制的局部环境。

所以,对企业家,不看格局视野,而看做事的技术、组织的技术、决策的技术,以及各种技术模块搭建得怎么样。这些技术模块组装的路径,才是实际可以操作、因而可以模仿拷贝改进的东西。

搜索不是人生的一部,搜索是人生的全部。格局视野,不过聊胜于无。格局视野是事后追溯才确认的,在搜索开始时,至多只是隐隐约约模模糊糊恍兮惚兮。需要学的是技术操作,不是回溯出来的属性规格。

4 探索强度不够,才频频回首过去

决定你的不是天生性格、原生家庭、成长经历、专业背景这些你无已经无法回头改变的东西。如果你总是困在这些因素里,只能说明你对未来探索的强度不够,只有找不到现在要做什么,才有时间浪费在频频回首过去,为过去的不堪不忍找出一堆理由或原因。重要的是直面和创造始终开放的未来,不是解释已经凝固的过去。

未来不会自动与过去不同;要通过艰苦的搜索让未来与过去不同。只有足够懒惰,才会觉得将来已经没有机会了,也只有足够武断,才会断定未来是一片漆黑。这是找到不努力的借口的一种隐蔽方式:因为将来不再有那么大的机会,所以我就停在这里,什么也不做。懒惰是人的天性,隐蔽的懒惰是基本衣食无忧的现代人的缺省行为配置。因为一旦假设了未来机会极大,只能把万一将来收获不大的责任归到自己身上,自己就无法再自欺欺人的懒下去。

机会永远不会缺,缺的始终是发现和捕捉机会的实力。需要哀叹的不是过去错过那么多以后再也不会有那样的机会;需要哀叹的是即使现在机会就摆在你面前,你的实力也不足以与别人竞争。

不要担心自己通过艰苦搜索之后实力上去了,机会消失。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便你当初的目标离开了,你也仍然会到达一个近似目标群体频繁出现的高地,那里的回报都是美好的。

无论家族基因天生性格原生家庭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唯有技术操作艰苦积累是不可取代。

5 作品即自我 

人来到世间没有带着镜子,人认识自己是通过自己制造的产品、创造的作品。要了解自己,无非是利用自己的体力精力智力实力去工作、去生活,在使用和创造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中,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

自己不是一开始就在某个隐秘的角落傻傻呆着,等着你去认识。你先生活了、工作了,造成了外部的行为、积累了归属自己的案例和数据、形成了可以识别的模式,你的概念投射在自己的这些行为、数据、模式上面,这才看到了自己的形像,这才可以用概念判断来表述自我。自己,是一系列人生在世的活动的产物,而不是一开始就已存在的前提。

不制造、不创作,无以了解自己。仅仅通过内心反省、兴趣追问,无以认识自己。扒开你的内心深处,什么都没有。

有的人喜欢反省反思内省深夜痛哭以认识自己。他们看不到最真的自己。因为没有所谓最真的自己。自己没有本质。

他们的所谓真正的自我,都已经明确的表达在外部,在他们情绪堆积的语言流中。这种自我是需要反复的情绪确认和安抚的自我,来自于对外部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感,或者试图掌控外部人际关系而不得的无力感。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写在他们的语言表达这个外部行为中,一点都不私密。

维特根斯坦说,没有什么私人语言,语言始终是关系性的、语境化的、社会性的。同样,没有什么私享自我。自我始终无时无刻不表现于外部的语言、表情、动作、联络、交换当中。

人为什么逃避这种通过外部行为来认识自己的方式呢?一,在自己内心随心所欲。展现于外,不能随心所欲由自己来定义,自己就失去了对自己的独享的解释权。一些人不愿意客观的对待自己,喜欢随意的感受自己。这是遵循了行为的最小阻力路线。

二,害怕躲避外部世界的难。外部的客观的自我形相,无论语言、举止、体型、气质,还是实力、资产、知识水平、资源网络,要做到高于平均的水平,都是难的。这些都是生活的关键指标,大家都很拼,要拼出来让人夸你,不容易,无论哪一条,都不容易。外部难,所以有人害怕、躲避,回到内心,在那里自言自语,希望夺回自己的控制权,或者,找几个人一起唉声叹气,以及,拉上一帮人,骂来骂去,希望找回自己这一类人的控制权。这些努力,社会也都看见了,不是没看见,不是有才不发掘,而是确实没什么可选择的。

生活即战场。自己在战场上有没有队友、队友什么状况?有没有战友、有多少战友、竞争态势如何?所有人都要进击的荒野高地在哪里、难度如何?这些都是可以评估、改善的。做好当然都不容易,要顶住。凡是做得比过去的自我好一点点,我们都很赞赏、鼓励。

逃到内心,否定他人,回避社会,拒绝创作,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人都有懒的时候,人都有怕的阶段。但,一直如此,刻意如此,还用反省内省来包装,就显得过于虚弱了。那些鼓励你这样做、鼓励你从真实的外部关系中分离出来的贴心文章,末尾很可能都有广告。

外部的战场,也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只是证据外化和工具创造的一种场景,不是所有场景。语言对话、文字写作、学术研究,都是创作。家庭关系经营、好友关系维护,也是创作。这些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关系。自我表现于语言、文字、行为、举止、作品、业绩、资产、地位、名声等等外部状态之中,除此之外,也别无形象。

6 远离空洞的内省,培育分析的热情 

罗素也曾谈到内省与外拓的差异。(幸福之路,第11章,热情,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1930, by Bertrand Russell, Chapter 11: Zest)摘录三段如下:

“ 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他拥有的快乐机会就越多,而受命运之神操纵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为即使失去了某一种兴趣,他仍然可以转向另一种。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感兴趣,但对尽可能多的事物感兴趣总是一极好事,这些事物能令我们的岁月变得充实圆满。我们都容易患内省者的弊病,世界向他呈现出万千姿态,他却把自己的思想专注于内心的空虚。我们千万别把内省者的忧郁看得过高。

“从前有两台制造香肠的机器,专门用来将猪肉转制成最鲜美的香肠,其中一台机器一直保持着对猪肉的热情,从而生产了无数的香肠;另一台则说:“猪肉与我何干?我自己的工作远比任何猪肉有趣和神奇得多。”它拒绝了猪肉,并把工作转向研究自己的内部构造,而一旦天然食物被剥夺,它的内部便停止了运转,它越是研究,这内部对它来说似乎越发地空虚和愚蠢,所有那些进行过美妙运转的部件都纹丝不动了。它不明白,这些机器部件究竟能干什么。

“这第二台制肠机就像是失去热情的人,而第一台则像是对生活保持着热情的人。心灵也是一部奇异的机器,它能以最令人惊奇的方式把它获得的材料结合起来,但是如果缺乏了来自外部世界的材料,它便会变得软弱无力。心灵与制肠机的区别是:由于事件只有通过我们对它们发生兴趣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经验,因此心灵必须自己为自己获取材料;如果事件不能激发我们的兴趣,我们便不会去利用它们。因而一个注意力向内的人会觉得一切都不值得他去关注,一个注意力向外的人,在他偶然审视自己的灵魂时,则会发现那些极其丰富、有趣的各类成份被解析和重组成了美妙的,富有教益的形式。”

英文原文可见:https:///beginner/COH-TEXT.HTM

我写过,只要有了文字和逻辑,人生就是可以重组的,我们提倡写作和分析的热情。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种热情,那么,只要能够思考,一直到老,都会对外部世界和人间世界充满好奇心。

一些人的郁闷与无聊与琐碎,可能在于他们一直没有被逻辑和科学点化,精神的空间未尝开启,于是困在自己有限的那些语词里、情绪里,消磨终日。

而此时,诱惑他们掉进概念陷阱的,又是那些鼓励内向内省的心灵安慰,这些安慰大言不惭的承诺可以给人安宁,以此吸引受众。它们做不到。但是,它们宣称自己可以做到。它们以消除欲望、热情和好奇心的方式,要求你将财产和诚心奉献于它们的偶像之前。它们做不到让你心里安宁,但却可以让你奉献,通过取消你的生活,让你不得不安宁。

这是一种巧妙的欺骗。

外向拓展的思路,却从来无法断定外拓一定取得成果,更无法承诺你从此内心安宁,而是鼓励你外拓,在抓取对象和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活出鲜活生猛的样子;如果外拓一时失败,也鼓励你回撤到已有的生活基地,多给父母打个电话,多跟朋友去爬爬山或者跑跑步,珍惜眼前人,好好享受现代日常生活,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伺机再出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