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莹宝 盛泽以水乡泽国而著称。水多,桥梁自然就多,无论是镇区还是农村,一座座漂亮的石拱桥、梁式桥密集地横跨在河港之上,成为水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清同治《盛湖志》中记载了77座有名有姓的桥梁,其中仅弹丸之地的老镇区内就有34座之多。这些古桥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高大雄壮,有的古朴凝重,有的俊秀飘逸,虽然体型悬殊,风格各异,却无不与周围的环境相吻合,点缀了盛泽的景色;同时又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录着盛泽丰富的人文典故。 在老镇区的市河东端,有一座始建于西晋泰始五年(269)的单孔石拱桥,因为桥北不远处有一座小庙,故名庙桥;后来在桥的北堍又建了俗称东庙的利济侯祠,于是老百姓把它叫作东庙桥。庙桥虽然貌不惊人,却是吴江古桥之祖,是县域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桥。庙桥始建之时,距盛斌屯垦青草滩才29年,它的出现标志着盛泽地区人口的集聚,故而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之后,市河上又先后建起了四座桥,分别为唐开元二年(714)的善嘉桥、开元八年(720)的龄嘉桥、宋雍熙二年(985)的登春桥和明崇祯五年(1632)的开源桥(俗称观音桥)。此时的市河之上,连同庙桥共有五座石桥沟通起市河两岸的南、北大街,成为早期的绸市所在地,于是“五桥晴市”名闻遐迩,成为明代的盛湖八景之一。至清代,市河上又相继建造了永安桥(俗称西庙桥)和东白漾东口的保盛桥,但人们依然以“五桥晴市”来赞誉绸市的繁华。 昇明桥位于东白漾的东口,是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三孔石拱桥。此桥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南北走向,跨大饱、饭字两圩。昇明桥桥身高大,面对着湖面开阔的东白漾,两相映衬,十分壮观。远远望去,三个桥孔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三个硕大的玉环,一半浮在水面白得庄重,一半沉入水中绿得可爱,极富诗情画意。文人墨客偏爱这清雅之地,常在此玩赏题咏。桥的两侧各有一副对联,东侧一联为:“祥开震巽彩虹高,千秋壮丽;喜溢乾坤新月满,万户盈宁。”西侧一联为:“雁齿衔堤,近炼白漾流五聚;龙腰互渡,遥通沧海窦三环。”彩虹高挂,百姓安宁,桥如雁齿、龙腰,近聚五水,远连沧海,展示了绸乡的富庶与繁华。 白龙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位于西白漾的西北侧,跨南心、北心两圩。它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在盛泽的古桥家族中只能算是个后辈,然而它却最负盛名。究其原因,名声就出在它的桥联上。在白龙桥东侧有一副广为传颂的著名桥联:“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它只用了短短的24个字,就勾勒出家家业绸、户户机杼的绸都盛况,于是“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成了盛泽最好的广告语,白龙桥也由此而名闻遐迩。 2019-1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