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多位文化名人隐藏的另一幅面孔!你绝对想不到

 王兆善 2019-12-15

村上春树在《1973年的弹子球》里写过一个对弹子球游戏机上瘾的人物,从冬天玩到春天,玩到形销骨立、皮肤粗糙,就是有女高中生送上门来也浑然不知。

用村上的话来说,上瘾的症状就是:“我的心就好像吸了优质大麻一样彻底舒展开来。

是不是想到了许多年前,许多未成年人不惜冒着“被抓”的风险,涌入网吧,让整个社会感受到了被“电子海洛因”支配的恐惧?

其实,不光是游戏,这个花花世界的诱惑太多,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有很大的几率“上瘾”。

对啤酒上瘾的美国作家布考斯基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不是在酒馆,就是在去酒馆的路上。”

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人类不是在上瘾,就是在准备上瘾的路上,如果你还没有上瘾,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还没有遇到让你上瘾的事物!

就像有人睡觉前一定要看手机,有人在工作日的早晨一定要喝一杯咖啡,有人在遇到网店降价时一定要屯一堆书。

不同的人群“上瘾”的东西也不同,例如网红做医美会上瘾,明星上热搜回上瘾,上班族云吸猫(狗)会上瘾……

你也许会吐槽,这些上瘾的人大概是定力不够。如果好好学文化,学科学,提高修养,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诱惑,上瘾就会轮不到我。但……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小K要为大家推荐一本书——《装腔指南》。看完以后,你会发现,这都是些什么神仙文化圈啊!

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分明就是“上瘾”的重灾区好吗!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第一类

对女人上瘾

文化人对女人的“瘾”不局限于对方的职业或者年龄,免费还是付费。

《浮士德》的作者歌德先是把自己的处男之身献给了一个妓女,并且在七十二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十九岁的少女。

左拉的妻子加布里埃尔曾经就是一个妓女,他的小说处女作《克洛德的忏悔》(1865)就是带着同情写了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妓女的故事(不仅让人联想到他自己的经历)。

同样因为太过“迷恋”青楼女子,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因为去妓院去得太勤,染上了淋病和梅毒,年仅四十二岁就去世了。

亨利·米勒在性生活和写作上一样高产,八十多岁依然勤奋耕耘(两方面的意思都有),他生命的最后四年,还写了一千五百封信给《花花公子》的一个三围很受上苍眷顾的年轻女郎。诺曼·梅勒、索尔·贝娄和马克斯·恩斯特都结了不止3次婚,看来无论经历几次失败的婚姻,他们都戒不了女人的“瘾”。

第二类

对咖啡上瘾

现代人对咖啡的上瘾可以体现在星巴克在城市的密度上,但具体到个人,上限是多少?

法国的伏尔泰和巴尔扎克据说都有过一天50杯的记录。他们俩人需要这么多咖啡提神也是情有可原的。

伏尔泰把自己的大量精力专门用来惹恼神职人员和其他自恃有权威的人,他因此惹恼了很多人,被好几个国家驱逐。同时,他还写诗歌,写历史,代表作包括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小巨人》(1759)和他最有名的作品——1759年的小说《老实人》。

而大作家巴尔扎克则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创作上。据说他会每天晚上五点上床睡觉,半夜起来,连写十五个小时,全靠浓黑咖啡支撑,每天最多可以喝五十杯。与之相对的是,他对做爱的吝啬。每次做爱后,他都会抱怨:“又少写一本小说。”或许他是有道理的。因为巴尔扎克是出了名的高产,他的文字喷薄而出,大量作品组合起来成了一部叫做《人间喜剧》的恢弘巨著。

第三类

对烟酒上瘾

抽烟、喝酒似乎对作家有致命的吸引力,区别只是在口味和上瘾的程度。

嗜酒的美国报人H.L.门肯曾写过一篇题目就让人赞叹的文章:《如何像绅士一样喝酒——三十年全面研究之后懂得的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他认为啤酒和红酒比烈酒更好,并指出,要是你还有活儿要干,最好保持清醒,干完了再喝。

查尔斯·狄更斯则提出反对意见,他偏爱香槟,在全国巡演期间,他都会在下午茶的时候喝一品脱的香槟,作为热身。

而爱尔兰剧作家布兰登·贝汉最喜欢喝香槟加雪利酒调成的鸡尾酒。不幸的是,这种喝法含糖量特别高,贝汉因此得了糖尿病,四十一岁就倒在都柏林的酒吧里死了。

诺奖作家辛克莱·刘易斯也是因为酗酒丢了命。他曾于1937年被医生警告如果不戒酒他就会死;但刘易斯觉得他对自己的身体比医生更了解,没有听从劝告,1951年死在了酒精上。

弗洛伊德死于颌骨癌,就是因为他嗜好抽粗大的雪茄烟。而同样因为烟丢了命的萨基则比较冤枉,据说,他最后的一句话是对身边一个在抽烟的糊涂士兵说的:“他妈的把烟灭了!”恰好德国的狙击手发现了烟头的亮光,把萨基射杀了。

第四类

对名望上瘾

贵族往往象征着财富、地位和特权,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奋斗,文化名士也不能免俗。

《装腔指南》这本书里就专门谈到了几位名人,如何为了更高的社会地位而替自己发明了贵族的出身。

艺术家巴尔蒂斯原名叫巴尔瑟萨·克罗索斯基,到了晚年,这位画家用起了“德罗拉”(de Rola,即“属于罗拉”,罗拉是波兰一种贵族纹章,代表着一系列的贵族血脉)这个姓氏,据他说他父亲的先辈曾经是贵族,用过这个名字,不过这件事被证明是子虚乌有。

无独有偶,巴尔扎克来自于一个很普通的背景,纯粹靠自己的工作热情,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为了和这种身份相称,他在自己的姓氏之前加了一个“de”,暗示自己祖辈之中有贵族。

比起前面的两位,《常识》的作者托马斯·潘恩相对来说就改得不那么明显,他在他的姓氏“Pain”后面加了一个“e”,好让它看起来更有身份一些。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类,还有对“炼金术”上瘾,对“暴力”上瘾,对“出轨”上瘾等等,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装腔指南》的作者大有一种想把我们普通读者的三观放到瀑布底下,来回冲刷好几个小时的感觉……好爽……

想了解更多“常在河边走,突然就湿鞋”的文化人的上瘾经历吗?

想知道知识分子聊天时最爱提到哪些文化名流吗?

想扒一扒他们最不为人知的有趣传闻吗?

那就来读一读这本《装腔指南》吧!为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这群不再高冷的文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