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河南开封二曾祠与河南图书馆建筑研究(下篇)

 古建秦 2019-12-15

本文作者为:张亦驰 李路珂 张植程

下篇:“再现”二曾祠

上篇对二曾祠的历史沿革、文献和图纸资料的整体,提供了二曾祠各个建筑的位置和使用功能的信息,并显示出各座建筑的体量大小,屋顶的形式,建筑之间的位置关系等信息。综合这两部分资料可以看到,二曾祠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象,可以以1927年改建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传统建筑形象,墙体门窗以木质为主,空间较为通透;后期局部加建、改建为西洋式建筑,室内分隔增多,门窗亦均改为西式。

建筑平面的“再现”

本文对建筑平面的复原思路,是首先以图纸资料为主要参考,结合历史照片,还原出后期即1941年的用地与空间;在此基础上还原局部改建和增建部分,对前期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推测。复原的顺序则按照1992年《开封近代建筑史略》(以下简称《史略》)中的文字描述。需要指出的是,《史略》中对建筑形制的描写多有偏差,在复原过程中,可以结合历史照片对其进行勘误。

曾祠大门位于刷绒街,是整组建筑的主入口,进入大门后的庭院,《史略》称为“前院”并描述:

二曾祠大门设在东院中轴线上,原为清式大式建筑,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时改为西式建筑。大门两侧排房为小式建筑.东西尽端为挑角亭。进大门是过厅,过厅的东西两边墙上镶嵌着楠木框的大理石墙面。前院东西两边是对称的南北走向长廊,长廊为双坡小青瓦屋面,其外侧支撑在院墙上,内侧各有8根红漆木柱支撑。院子中间是一条鹅卵石甬道,甬道两旁植有两排柏树,长廊与柏树之间是花圃。前院北边是东西走向的小式排房建筑,中间为二门过厅,过厅东西两边墙上亦镶嵌着楠木框的大理石墙面。

文中提到大门及二门中均有过厅,与历史照片一致,过厅两侧镶嵌楠木框的大理石墙面,应是1927年改造后的室内装修风格。

二门之后的庭院,《史略》称为“中院”,其描述如下:

中院东西两侧为南北走向的殿房,该房比前院排房高大,四角挑起,居西殿房中部为通向西院的过厅。中院北面是东西向双坡小青瓦屋面的长廊,长廊中部为通往后院的三道门。长廊由南北两侧红漆木柱支撑,木柱之间由青砖花墙隔断。

中院两侧的建筑在拍摄相邻建筑或全景的照片中可见,为硬山庑房,四角并无挑起。关于长廊的描写表明,中院和后院之间以一道复廊分隔。

穿过复廊后为后院,《史略》记载:

后院东西两侧建有南北走向的殿房.飞檐挑角,高大雄伟,东西殿房规格一 致.唯西殿房约短于东侧殿房二间,东殿房内供奉着曾国藩、曾国荃的神主,为祭祀的主要场所。后院北侧为一道围墙,把后院与北面的水面隔开,围墙中部有一月门,过月门,经过五曲木桥即可到湖水区中的叠波亭上。叠波亭是由两个联成一体的六角形砖砌挑角亭组成。

文中“西殿房”即原北宋名贤祠门殿,“东殿房”即北宋名贤祠享殿,上文已有提及,二者规格相去甚远。门殿左右两侧的八字墙、廊庑和门洞均为对称设计,另从水岸方向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临水一侧的廊庑,由此推断后院北侧应是与南侧形制相同的复廊,而非文中提到的“一道围墙”。此外,叠波亭为两个方形体量相连,其水中的基座为六角形。

出门殿向西即为瓣香楼,《史略》记载:

该楼座北朝南,九开间二层。一楼南边开门,门前二步青石台阶。东西两山墙处皆有二曲青石梯直上二楼,在二楼东西山墙偏南各有一门。二楼的东、北、西面有宽阔的走廊,廊宽约1.7米。走廊上方为飞檐,飞檐由12根粗大的红漆木柱支撑着。每根木柱下设大石墩,上端雕刻有花卉图案。该楼跨度较大,屋面为双脊,双脊两端砌有兽头,四角向上挑起,颇为壮观。该院南侧有莲花池,东侧为假山。

按历史照片,瓣香楼初创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面周围廊,改建后保留东、北、西三面檐柱应共有20根,而非12根。另,如果将改建后增加的批檐,东西两侧各2根檐柱算入,则应共有25跟檐柱。楼南侧莲花池或为1927年增添,东侧假山应为1941年之后新增。

从瓣香楼再往西为西院,主要有环凤阁、晚霞吟榭等建筑,彼此之间以廊庑相连,临水的一侧通过木桥与方形的光渌亭相连,在西侧还有一个南北向布置的运动场。《史略》记载:

环凤阁为单层,设于该院东侧,南北长、东西短,建于青石砌筑的平台之上,台上四周为青石铺边,内铺金砖,大门位于东墙中部,四壁皆为彩色玻璃窗。屋面花脊坡顶,飞檐挑角。飞檐由16根红漆木柱支撑,柱下设石墩。木柱与阁之四壁组成回廊,整个建筑考究精致。环凤阁院的西侧和南侧为二排青砖、小瓦的坡顶建筑,北侧为水榭。

从环凤阁院向西,走过水榭南边的小桥就到了二曾祠最西边的院落一西花园。西花园的北、西、南三面为二曾祠的围墙,花园的东北有两间、西北有三间青砖小瓦坡屋顶建筑,估计为花匠杂役人员居住。

按环凤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周围廊,南北两侧山面外廊减柱计算,共应有20根檐柱。另环凤阁外观有两层屋檐,按《史略》描写,其内部可能为通高的单层空间。水榭南小桥以及西花园(1941年时为运动场)的五间建筑,仅在1992年地图中有表现,应是1941年之后新增的建筑。

此外,关于《史略》文字中未提及的许公祠建筑,按《河南图书馆书目跋》,原有五间享殿和与十二间杂屋,根据1992年平面图,可知享殿紧邻原北宋名贤祠享殿东北,其北侧为主院,南侧为附属院落。

除了以上建筑,见于《河南名胜楹联》的建筑名称还有卷石斋、云芍廊、十贤堂等,其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绘出1941年河南图书馆的平面示意图及鸟瞰图。

1941年二曾祠建筑平面复原图

1941年二曾祠建筑群鸟瞰图

根据原大门与1974年修建综合阅览室、二门与1965年修建外借楼的位置对应关系,可以将复原的平面示意图与现状图纸叠放对比,并看到场地肌理的变化情况。

1941年二曾祠建筑群示意图与现状建筑叠放

以该复原平面图为基础,结合历史照片,将镂空花墙、增加的建筑体量和墙体,以及西洋式景观与室内装修拆除,并将各个建筑墙体门窗恢复至1927年改造前的状态,即可推测出二曾祠最初建成时的平面布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照片中拍摄角度的判断,可以还原出20世纪初二曾祠建筑群的滨水风貌。

1927年改造前二曾祠平面推测

沙畹拍摄的场景复原

1900年明信片场景复原

瓣香楼与叠波亭

从照片和文献中可知,瓣香楼为二曾祠建筑群中体量最大、造型最为别致的建筑,而叠波亭则为造型最具特色的景观建筑。此外,这两座建筑的屋顶设计均使用了并列的相同体量,形成丰富的屋顶轮廓,其命名也以“瓣香”“叠波”点明意向,很有可能是将二曾作为一体、“二贤同祀”之隐喻,因此下文选择这两座建筑初始建成时的形态,作为复原研究的对象。

从沙畹拍摄拟砚山房和晚霞吟榭的照片中,可见瓣香楼的西南角同样有环绕的回廊,且转角处有楼梯向南延伸,其上方还有雨棚,可知瓣香楼初建成时四面有周围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推测是有斗栱的大式中国传统殿堂建筑,用歇山勾连搭屋顶,室内有大跨度空间。

瓣香楼在作为图书阅览室和书库使用前,主要用于文人集会、游赏,其室内空间的营造应符合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在外观上,瓣香楼也保留有较多的木构特征;由此推断,瓣香楼在初建时,应当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结构。1927年改造后,除了新增体量,原有室内变为两层,改建后的立面显示,第三层窗台的位置大概稍低于外廊雀替,远低于原屋架的位置,推测新增的楼地板和支撑结构应自成体系。《概述》中提到“顶柱为铁梁所支”有可能是“顶梁为铁柱所支”的误抄,表明增建的结构使用了铁构件。

在外观上,瓣香楼与晋东南、陕西、河南一带同时期建筑十分接近,与清官式做法相比,用材偏瘦小,开间比例较为瘦高,翼角剧烈起翘。开封现存多处清代建筑实例中,均可看到相似外观。

在构造上,瓣香楼照片中可见屋角下有梁头伸出,而开封龙亭、相国寺诸殿照片中,角梁完全隐藏在檐口的轮廓线之中,表明二者所采用的发戗方法有所不同。已有研究表明,晋东南,陕西、河南、山东一带,元代以后出现的翼角起翘明显的建筑,既有嫩戗做法,也有将大角梁平置、后尾插入立柱或垂花柱之中的地方做法,瓣香楼翼角应采取了后一种做法。此外,剖面设计中不用正心桁,只用挑檐桁,在抱头梁上立蜀柱承金檩;立面设计中,博脊中段内折插入屋顶出际之中,悬鱼从屋脊一直垂下到博脊之外,均为河南地方常见做法。

  

龙亭

大相国寺藏经阁

                   大相国寺大雄宝殿

20世纪初期的开封清代殿堂建筑照片

河南社旗山陕会馆大座殿翼角

瓣香楼平面图

瓣香楼横剖面图

瓣香楼北立面图

瓣香楼西立面图

叠波亭为两个方亭相套形成的方胜亭,台基为六边形。从盖洛拍摄的叠波亭近景照片中可见,两道相对的屋脊并不是像通常的做法那样,以脊筒相连,而是各自发戗。这种做法的实例现已很难看到,从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推测,整个屋面的落水体系仍然是一体的,瓦面只在屋脊处分开为两个独立的戗脊,并各自向上起翘。

在清官式做法中,方胜亭是在正方形相邻两边上各取中点,以连接这两点的斜线作为公用边,在公共边搭设抹角梁,梁上中点立瓜柱,两座四角亭相对的戗脊即交汇在瓜柱之上。按照这种做法,若一座四角亭开间长度为a,这两根戗脊各自的长度则为l=1/4a×√2=√2/4a。以亭子常见的体量来计算,若a=3m,则l=1.06m。

清官式方胜亭做法示意图,若a=3m,l则近似于1m

考虑到瓦件自身的尺寸,在一米之内很难做出两道独立起翘的屋脊。因此叠波亭的复原方案,在清官式做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将公共边设置在相邻边3/4的位置,在公共边处设置一根与檐檩高度相同的公共梁,上置瓜柱,承接角梁和由戗。构造和细节设计方法类似瓣香楼,尽可能忠于照片并参考本地做法。

叠波亭平面与屋架平面

叠波亭剖面、立面

二曾祠是近代开封一处重要的建筑群,在功能上,经历了从传统祠庙到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转变;在建筑设计上,实现了肃穆的祠堂建筑与轻快的园林建筑的巧妙结合;在文化意象上,毗邻宋东京皇宫故地,是市民和游客的怡情怀古之所。整组建筑群的改建经历,也正是河南近代建筑史发展的缩影。

功能与性质

二曾祠院落中有不止一处祭祀空间,包括二曾享殿,北宋名贤祠享殿以及许公祠享殿;沿水岸一线则布置多处游赏建筑,如瓣香楼、环凤阁、晚霞吟榭、叠波亭等。整组建筑兼具祭祀与游赏的双重功能,由于北临潘湖,风景秀丽,受到开封本地官员、文人和普通百姓的喜爱。主要建筑瓣香楼“为政界酬酢聚会之所”,晚清民国刻本中,有不少题咏二曾祠、瓣香楼的诗作,也可印证二曾祠祠庙建筑与园林或公共风景区的双重功能。

王鹏运在《南潜集》中有诗句“同人社集瓣香楼”,另有吴重喜诗云:“正是焚香选卷时,几人琴旨合牙期。荣持太史东山节,来谒名贤北宋祠”,记录了科举考生在试后与诸君好友一同游览北宋名贤祠的情境。

在作为图书馆使用之后,二曾祠建筑群仍不失为开封著名的风景名胜。一方面是由于建筑群本身“地势处中,宏敞雅洁……水木青瑟,台榭掩映,与书香相间” “前临通衢,后濒湖滨,既不邻于工厂市场,又不在偏僻之区”,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另一方面,从祠庙到图书馆,二曾祠早期的使用者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或文化水平的人群,使用者的“建筑品味”和相关的文学创作,也强化了二曾祠在开封本地民众中作为风景名胜的印象。

民国《河南省志 卷二省会之概况》曾载二曾公祠“今设图书馆供人游览,入场券铜元三枚”。从1930年代的馆刊、《概况》等记载的情况看,河南图书馆藏书具有一定专业性,且偏重国学,兼收藏金石碑拓,1929年11月还曾成立过甲骨文编纂发掘委员会(后移交河南博物馆)。

建筑与景观设计

二曾祠祭祀部分与游赏部分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两种典型设计思路。祭祀部分以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南北向轴线组织建筑,屋顶形式严格遵循等级制度。游赏部分沿水岸布置,建筑错落,无明显轴线,屋顶形式丰富多变。

这两部分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有一定的交织,如最北侧的北宋名贤祠院,考虑到临水的景观处理,将享殿与门殿分别置于院落东西,在北侧设置一道开有月洞门的复廊,使水景得以向院内渗透,同时院落的轴线方向与瓣香楼取得了一定的呼应关系。

1927年改造后景观风貌的改变较大。原二曾享殿被改造为二门(过厅),因此在刷绒街上,视线可以进入大门、穿过二门与两道复廊,直接看到碧水之中的叠波亭。中国园林讲究曲径通幽,这种畅通的视线设计,无论是在传统的祠堂,还是私家园林中都是不常见的。在二曾祠中,审美趣味已经开始从私密向公共转变,而大门、二门、穿廊与月洞门,层次丰富,形式又富于变化,在畅通中又有深邃之感。

意象营造

在人文意向方面,地处北宋皇宫历史遗迹之上,独特的位置使二曾祠同样成为当时文人临湖赋诗、凭吊怀古的一处胜地,体现在建筑的营造之上,则有瓣香楼可登高远眺怀古,有叠波、光渌二亭,与远处的龙亭成为对景,有北宋名贤祠,可以直抒思古之情。

主要建筑的楹联中多用典故。在大门、享堂等祭祀建筑中,曾氏兄弟被赞誉为中兴之臣,并以汉凌烟阁功臣、蜀汉马良兄弟等历史名臣为类比。

如裕宽联:

鄂不照乎栘华,身画凌烟之阁;

龙骥骧乎云路,名藏太室之廷。

又如许振袆联:

神武周宣,圣运中兴元辅出;

贤臣楚产,一门二杰大名垂。 

瓣香楼楹联题咏,则多用梁苑、樊楼、艮岳等北宋山水园林典故,并提到《东京梦华录》、《龙眠山庄图》等与北宋时期开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艺作品。此外,桑原骘藏在光渌亭照片说明中还提及,二曾祠小湖名为金明池,亦是借用北宋汴梁金明池之典故。

如袁克文联:

诗追梁苑,灯远樊楼,今古风流同胜地;

云接太行,湖沉艮岳,纵横气概遍高台。

又如许振袆联:

恍接东京梦华,谁向山川歌水调;

又是南园雅集,可能图画有龙眠。

在廊庑、亭阁、水榭等建筑中,楹联内容转向描摹自然,提到野趣、幽居、花竹、水鸟等意象,体现出清幽朴素的审美趣味,对于景物的描写有时会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楹联中亦包含人在园林中的活动描写,如瓣香楼、环凤阁等建筑楹联中,提到了宴饮、游赏等活动;晚霞吟榭楹联则描绘了临湖夜读的诗意场景。

如许振袆题光渌亭联:

烟雨压帘鱼睥睨;

风花过树鸟徘徊。

又如许振袆题环凤阁(拟砚山房):

露叶霜枝剪寒碧;

小房曲槛欹深红。

又如许振祎题瓣香楼:

白波如泛五湖,鸥鸟迎人,好涤衫尘登画舫;

凉气顿生六月,蝉声催酒,胜他灯火上樊楼。

1933年河南图书馆全馆同仁在晚霞吟榭前合影,可见许振祎题写的楹联:

高人读书夜达旦;

开门看雨月满湖。

这些楹联的内容,包括对二曾兄弟功绩的赞誉,对北宋故都的怀古幽思,对清丽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读书、宴饮等生活场景的展示,与建筑物一道,展示了二曾祠在功能、空间和文化意向上丰富的层次感。

参考文献

[1]沈传义.祥符县志[M]. 清光绪二十四年.

[2]清实录[M].

[3]林从龙李文郑郝中彦编河南名胜楹联[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

[4]朱寯瀛河南图书馆书目跋[A].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5]何日章河南图书馆之现状及计划[A]. 河南教育. 1928年第1河南省图书馆志·文献辑录.

[6]十八年(1928年)的河南图书馆[A]. 河南教育2卷第10河南省图书馆志·文献辑录.

[7]拟办事项[A]. 河南图书馆馆刊. 1933.4.1第二册河南省图书馆志·文献辑录.

[8]河南开封省立图书馆视察报告[A]. 教育部督学省视河南省教育报告. 1933.10. 河南省图书馆志·文献辑录.

[9]开封图书馆志[M]. 开封市图书馆. 1988.

[10]王余光主编范凡等选辑河南省立图书馆概况清末民国图书馆史料汇编第十二册[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4.

[11]美国地址调查局(USGS[DB/OL]. https://earthexplorer./.

[12] Edouard Chavannes. 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M].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909.

[13]()桑原骘藏著张明杰译考史游记[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4] William Edgar Gei. Eighteen Capitals of China[M]. Philadelphia & London: J. B. Lippincott company, 1911.

[15]郭书学赵道山沙旭升开封风物大观[M].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16]白眉初河南省志[M] 泰州新华书店古旧部 1984.

[17]()王鹏运倦寻芳[M]. 半塘稿清光绪朱祖谋刻本.

[18]()吴重喜石莲暗诗[M]卷四民国五年刻本.

[19]王爱功张松道主编河南图书馆百年[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20]岳青,赵晓梅,徐怡涛中国建筑翼角起翘形制源流考[J]. 中国历史文物,2009,(01):71-79+88.

[2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县文化局编著社旗山陕会馆[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

[22]马炳坚中国古建木作营造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23]河南近代建筑史编辑委员会河南近代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51678325;51378276。本研究的部分前期工作是开封市宋都古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 王贵祥、李路珂主持完成的"河南省开封市960文化创意园设计研究及咨询服务"的专题研究成果,得到开封市委及开封市宋都古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支持;论文写作过程得到开封市原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宋喜信先生的无私帮助,于此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