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杨霄/文 朱哲/摄影 “‘产能过剩’不成立,中国不应被这个伪命题拖累。”这是12月13日在“张培刚先生《农业与工业化》出版70周年学术分享会”上,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钟春平所表达的观点。 他认为,产能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也代表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市场的竞争力。事实上,“产能过剩”这个流行话题并不成立,产能利用率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其或源于“计划经济”思维。 | “产能过剩”无科学依据,产业创新、技术迭代才是根本 中国是不是因工业产能过剩,才选择了“去产能”? 钟春平给出了否定答案。在他看来,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不可混为一谈。产能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强大的产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生活水平的基础。所谓的“产能过剩”命题,从国际层面看,很少有国家将产能过剩视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首先,在政策层面,主要国家有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指标,部分国家产能利用率也很低,但并没有所谓的“产能过剩”治理的政策主张,事实上也不存在所谓的国际标准;其次,在研究层面,国际学术界并没有将产能过剩作为一个关键议题加以研究。“我们的研究表明,产能利用率本身也经不起推敲,事实上也没有实际意义,因而,我们对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的整体看法都是否定的。” “中国不该被‘产能过剩’这一伪命题拖累。”钟春平认为,不要以为产能是个坏事情。相反,公众应对中国强大的产能持有积极正面的看法。产能不仅是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成果,也代表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市场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会保持相对合理的产能总量。从短期看,应该强调产业总需求管理;从长期看,应更加强调产业持续创新,不断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和提升。 | 昔日中国四次努力工业化,印证市场驱动才是根本动力 从历史层面看,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工业化努力,大抵可分为四次,包括,晚晴时期洋务运动,重要代表张之洞在湖北发起的工业建设;上世纪20年代前后民国时期的工业化努力;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大炼钢铁”;以及2000年后飞速发展的工业化。 钟春平称,客观来看,前三次都不甚成功。但2000年之后,中国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很多产业领域的产能、产量都超过世界一半的水平。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曾梦寐以求的钢铁。 为什么中国的工业化会在2000年后发生大转折? 钟春平认为“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中早就有预言,在这部经典名著中就概括了制度变化、企业家才能(创新)推动、农业领域大变革对工业化起飞提供了三项关键驱动因素。 他分析,制度变化体现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我国此后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性调整,为工业化快速发展解决了束缚。此后,在国际竞争大格局中,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家才能开始发挥作用,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急速提升,直接推动了过往二十年中国制造的飞速成长。与此同时,农业农村经济改革深化,如农业税费减免,对农户管制减少,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从充足的支撑。 “张培刚先生强调市场才是驱动力,四次工业化努力的成败大体说明,很多时候‘欲速则不达”,人为拉动未必能奏效,而市场驱动却能不经意间实现目标。”钟春平称,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巨著《农业与工业化》,是对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所做归纳总结,同时,也对中国第四次工业化成功实现做了很好的预见及解释。这部经典巨著给了学术界清晰的指引,也能帮助很多人面对“热门话题”时保持独立判断、用严谨的态度驾驭问题研究及政策选择。 责编: 裴熔熔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