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亡是不是东林党造成的?

 网洛书城 2019-12-15

诚邀!

关于东林党的是是非非和对明朝灭亡有和关联,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本人在无锡,去过东林书院多次,东林党人的代表人物顾宪成所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现在依旧悬挂于依庸堂内,令人印象深刻。

东林党诞生之初还是很有正面意义的,万历三十二年,东林书院在名士顾宪成等人的修复下,成了当时江南士大夫阶层的聚集地,大家聚在一起针砭时弊,倡导廉正清明。总的来说,这些人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承载的是千百年儒家正统思想潮流。但是,一个组织,先不看他的性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成员和利益阶层。

  当时参与进东林党讲学活动的,大多数都是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但是,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科举不顺,没当上上人,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考不上科举,心中自然聚集了大量的不满和怨恨,这种情绪汇集,矛头对准的必然是当权者和朝廷。

  再者,东林党起源于江南,那里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富庶集聚之地,一个团体想要生存下去必须找到一个财力上的依靠,作为回报,这个财力提供者的利益便成为了那个团体的捍卫目标。

  因此,东林党初期便有一颗不良种子种下,此后几十年,随着这颗种子渐渐发芽,开始扭曲这个团体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风尚的理念开始被一种名为政治斗争的方式所取代。

  清流很快便成了一张虚伪的画皮。

万历年间,朝廷中的东林谠党势力对抗的是皇权,万历皇帝想废太子,结果遭到了东林党的口诛笔伐,东林党坚决反对万历皇帝的主张,他们的理由是祖制,立长不立贤。太子朱常洛是长,无论如何该为太子储君。这场大争斗,最终以东林党获胜而告终,同时也让东林党尝到了政治斗争的甜头,皇上都服软了,天下还有谁与争锋?

  当阉党诞生后,东林党自然不可避免的与其展开了博弈,在正治黑暗的天启朝,阉谠大权独揽,狠狠压制了东林党。我们且不说二者好坏,阉党实际上是皇权的代表,东林党则是主要文人代表,二者在封建王朝这盘棋中,形成的是微妙的平衡。这个平衡虽然不能保证国家兴旺,却能保持朝局稳定。这个时期的明朝虽然已经气息奄奄,但是尚可坚持,边患与社会矛盾还不至于拖死王朝。

  但是,这个平衡在崇祯登基后却被打破了,崇祯拿下阉党的那一刻,不是收回朝政大权,而是将朝中大权相让于东林党。至此,东林党一家独大,开始显露出清流背后的迂腐和黑暗,成为一柄暗剑,架在大明王朝的脖子上。

  东林党当正的那些年,朝中再难出现救国危难的名臣,反而出了一堆高谈阔论的政治白痴,疯狂的摄取权益,崇祯是个想办实事的皇帝,但是面对这样一群昔日慷慨陈词,事报国恩的大臣,他无奈的发现这其中竟然没有靠得住的。

  撤,杀,换。一朝换了50个大学士,讽刺的是崇祯,但是谁又能想到崇祯一次次满怀希望的提拔新人,一次次的又失望透顶的无奈。1644年,明朝灭亡的那一天,朝中大臣,那些清流们有谁去给这位苦命的皇帝说一句公道话,没有。只有李自成进京后,争先恐后地去闯王那里报名,以期保全自己的富贵。

  一年多后,南京城破,带头跪在城门口迎接清军的正是东林党领袖钱谦益。那一刻,文人尊严又何在?几十年前东林书院中的慷慨激昂实际上就是这般下作?

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这幅对联饱含着家国情怀,但明朝却在很大的程度上亡于党争……读罢常常让人唏嘘不已。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