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问耳目、睡眠、饮食口味

 胸怀大志189 2019-12-15
1.嗜睡的病机是
A.痰火扰神
B.痰湿困脾
C.心肾阳虚
D.心肾不交
2.痰湿困脾所致嗜睡的特点是
A.精神疲惫,似睡非睡
B.饭后嗜睡,神疲倦怠
C.昏睡伴有鼾声、痰鸣
D.困倦嗜睡,头脑昏沉
 
答案1.BC  2.D

No.1

问耳目

要点一  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的症状。耳聋是指听力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的症状。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基本相同。
(一)   实证耳鸣、耳聋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可因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耳窍等所致。
(二)   虚证耳鸣、耳聋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者,多属虚证。可因肾精亏虚、脾气亏虚、肝阴血不足等引起。
要点二  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目眩是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实者,多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所致;
虚者,多因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充养所致。
要点三  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目昏是指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的症状。雀盲是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的症状。目昏、雀盲的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

No.2

问睡眠

 
要点一  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失眠是指病人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的病症,常伴有多梦。又称“不寐”或“不得眠”。正常人睡眠时间的长短有个体差异,且与年龄大小相关。不能单以睡眠时间的长短判断是否失眠。

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多由阴虚或阳盛所致。其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阴血亏虚、心神失养,或心胆气虚,心神不安所致,常见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实者多因邪气内扰心神所致,如心肝火盛,或痰火扰神,或食滞内停所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等。临床常见有四种类型:
(1) 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者,多见于心肾不交。
(2) 睡后易醒,不易再睡者,兼心悸、便溏,多见于心脾两虚。
(3) 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者,多见于胆郁痰扰。
(4) 夜卧不安,腹胀嗳气酸腐者,多为食滞内停。
要点二  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嗜睡指患者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嗜睡常因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导致。
(1) 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者,乃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2) 若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多由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所致。
(3) 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是正气未复的表现。
(4)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者,系心肾阳衰,神失温养所致。

No.3

问饮食口味 

要点一  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询问病人口渴与饮水的情况,可以了解病人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是否障碍,以及病性的集热虚实。口渴饮水的多少直接反映体内津伤的程度。
(一)   口渴多饮

指口干,欲饮水,饮水则舒的症状。
(1) 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发于秋季者,多因燥邪伤津。
(2) 口干微渴,兼发热者,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
(3) 大渴喜冷饮,兼壮热面赤,汗出,脉洪数者,属里热炽盛,津液大伤,多见于里实热证。

(4) 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
(5)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者,属阴虚证。
(二)   渴不多饮

(1) 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者,属湿热证。

(2) 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3)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者,多为痰饮内停。

(4)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瘀血内停。
要点二  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询问病人的食欲和食量情况,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和估计预后的好坏。
(一)   食欲减退

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思进食的症状。

(1) 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者,多属脾胃虚弱。

(2) 纳呆食少,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多属湿邪困脾。

(3) 纳呆食少,脘腹胀闷,噯腐食臭者,多属食滞胃脘。
(二)   厌食

指患者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的症状。

(1) 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者,多属食滞胃脘。

(2) 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湿热蕴脾。

(3)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妇女在妊娠早期,若有择食或厌食反应,多为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胃之和降所致,属生理现象。严重者,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甚至食人即吐,则属病态,称为妊娠恶阻。
(三)   消谷善饥

指患者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1)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2)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多属胃强脾弱。
(四)   饥不欲食

指病人虽然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

饥不欲食,兼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是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五)   除中

指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要点三  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口味异常是指病人口中的异常味觉。询问病人口味的异常变化,可诊察内在脏腑的疾病。
(一)   口淡

指病人味觉减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多见于脾胃虚弱证。

(二)   口甜

指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

(三)   口黏腻

指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症状。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之证。

(四)   口酸

指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多因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所致。

(五)   口涩

指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六)   口苦

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七)   口咸

指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的症状。多见于肾病或寒水上泛的病证。


编辑:Jemm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