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界70年代开始,光纤传输,大家做业务的目标就是能通信息,能用,结果导致所谓的传输格式的两大体系,欧洲一套标准,美国一套标准,和三大地区是日本美国和欧洲这三个光纤通信早期玩家,各自有各种的传输协议。 这样的方式,信息交互要跨洲的话,就很难实现了。 1985年,贝尔实验室就在研究对于上一代通信格式来说更加标准化的方式,叫SONET 1988年,ITU-T,国际电信联盟把基于SONET技术进行全球标准化,可以支持全球互通的国际光纤传输标准就定义为SDH,解决的是全球互通性 同时,WDM的波分复用技术也开始发展,解决的是信道容量的难题。 SDH和WDM的区别 当年秦始皇统一七国,有一个影响了后代的巨大工作,叫统一度量衡,其中一条就是“车同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战车制式各不相同,修的路也是宽窄不一,车同轨的意思是车要一致,路也要一致 SDH,关注的是传输业务,换句话说,他们是研究车同,车的大小,各种配件接口... WDM, 研究的是轨同,且是多个轨并行 以前的光纤通信,主要是打电话,这个信道属于固定带宽的。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业务开始蓬勃发展,这个时候数据传输越来越多,而且是带宽不一致。 在SDH的基础上,就有了MSTP,可以把固定带宽和不固定带宽的业务,封装到SDH中,可以多业务互通。 业务层面的继续划分,就是分组颗粒越来越小的PTN,这样提高了传输效率。小数据量就不需要大卡车。 SDH到MSTP再到PTN,是业务的发展路径,是车,是固定车厢长度装载固定箱子的SDH,过渡到,把大小不一箱子装到固定车厢里的MSTP技术,再到多车厢技术且可以调度车头和车厢的PTN技术。 WDM到OTN,是管道的发展路径,是路,WDM就是四车道六车道的平路,OTN是立交桥,增加了路的灵活调度。 PTN是业务层面,OTN个管道层面,我在逻辑图中把管道的演进放到时间轴左侧,把业务演进路线放到时间轴右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