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显仁先生的中国山水画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 我想,他画这些画时,心灵是安宁祥和从容的,那一刻,他放空了自己,只静下心来与眼前的山,树,和老房子对话交流,他已经完全融入了眼前的此情此景——我看青山多娇媚,青山看我亦如是。他长期练就的深厚功力在纸上随着他的皴擦点染而渐渐生出一片变幻莫测,一片造化精华,生出一方他心灵的映照,生出一方他对景造意的自然状物之美。 董先生在他的书画生涯中特别注重写生,他走入大川,融入自然,“师法自然”,是他的左右铭。与自然的共融共存的情感释放,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他一生写生无数,除了定居的青岛崂山,他每年都会专门拿出一段时间去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他去五岳,登黄山,赴西北,涉三峡。泰山的雄、华山的险、衡山的秀、恒山的幽、嵩山的峻、黄山的奇松云海温泉怪石;西北大山的巍峨壮观,三峡七百里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说各种特点的山山水水,他探究了无数,揣摩了无数,这些经历无疑开阔了他的胸襟,增加了他的见识,充实了他山水画的题材,让他胸中有丘壑,并结合自我的感知世界,把它们融合贯通,提炼、再造,达到了“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从而不断创作出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优秀作品来,从而再下笔时如有神助。他真正践行了山水画大家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画论所倡导的美学理念。 写生,永远是一个中国山水画家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山水画家才能在日后成为真正的大家。董显仁先生深知这一点,并努力做到了这一点,加上他的天赋异禀,让他的山水画技艺与悟道境界得以有机的融合并得以提升,在探求水墨画技艺追寻中让他更加挥洒自如的绘就出了更多更好的富有神韵与情愫的作品。 董显仁先生学识渊博,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学涵养让他的山水画更加的意境幽远,澄澈清奇,他的山水画具有文人画的“画中有诗”的浓厚气息。你看他的山水画,他的题款,笔墨,构图,立意,无不彰显他儒雅潇洒胸襟豁达的个性气质。 而长久以来他著述的关于山水画的历史,技法等等的书籍,让他更加深刻和强化了他笔下的功力。这功力让他笔下的山水画气韵生动,观董先生之画,仿佛如有一股自然之真山水的神采,扑面而来。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