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艺术哲学(美学)角度评唐诗——阅读随笔

 中土闲鹤堂 2019-12-15

      唐人诗歌的艺术魅力令人惊叹于运化天成,但对唐诗艺术本体的认识,不应该流于学院式的对唐诗艺术现象作浮泛的阐释,而应该对其内在精神予以深沉地探究。

有学者认为,面对唐诗的鬼斧神工,后人不能不从唐诗本体研究中寻找新路,挣脱以往的一般性的罗列和归纳,而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与判定,也就是从艺术哲学亦即美学的角度评价唐诗。

从艺术哲学亦即美学的角度评价唐诗,是艺术本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取决于唐诗艺术美的本质,直接把唐诗作为艺术展示出来,在形成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使唐诗研究由被动的诠释变为主动的把握,这也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唐诗研究的必然回归。

《全唐诗》

基于上述,应该从艺术哲学的分析入手,着重于从美学精神的演变上对唐诗进行历史性描述,更多地涉及唐诗美学现象的历史动因和理性本质,强调不同作家(诗人)在共时状况下的风格特点。

应该注重唐诗美学自身的精神节奏,当盛唐诗人展开自己宽阔的胸襟,面对着宏伟无限的世界,诗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就必然带有积极豪迈的因素,显示出人们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信心和把握,显现出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谋求达到“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

李白图

比如李白,在盛唐诗人充满自信、富于豪迈的积极进取精神凝结在他身上时,呈现出一种开创性的创造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又如杜甫,他缺少磅礴浪漫的热情,但趋向于更为内在的思考,他从来没有放弃自由的追求,但不像李白那样的任性,而是耽于万物微妙变化规律的探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情调弥漫着忧愁和悲怆,恰也严格体现了盛唐诗歌规范美的特征。

杜甫(连环画)

以往评论唐诗现象时,大多注意其意向、兴趣以及胸襟、才情,这都表现了评家企图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去考察唐诗的审美特点,多少揭示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基本本质,对认识唐诗的审美属性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但是,这样没有把艺术主体置于社会历史关系中加以认识,也就不可能深切地理解到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以至于使唐诗现象变成了某种诗人的个人活动。

唐诗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对唐诗进行美学分析是艺术哲学的重要任务,而艺术哲学的研究包含着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达到描述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这种重视对唐诗本体的研究,具有高度的理性色彩,而理性的根本归宿就在于唐诗精神。同时,艺术哲学更侧重于思考性,因此不妨多一点形而上的研究,以更有利于从唐诗现象中发掘出其精神实质,增进研究整体的有机性。

如果把这种唐诗美学研究归诸于本体研究的一个环节,必然要体现出某种强烈的参与性,唐诗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研究的当代性也出于此,也标志着唐诗研究的更新与开拓,以努力填补唐诗研究在美学领域的贫乏与欠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