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圣人有好几个,比如孔子、孟子、朱熹等人。但是到了他当圣人之后就再无圣人了! 公元1472年,浙江余姚王华家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最后一位圣人。 在他四岁前,他就把爷爷王天叙经常读过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于胸。这个男孩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当他四岁开口说话,经常把他爷爷王天叙问得哑口无言。同时,他对任何事物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专心。 当七八岁的时候,这个男孩就开始迷上象棋,吃饭的时候他身边摆着棋谱;睡觉的时候,他的枕头还是摆着棋谱;就算洗澡的时候,他也在木桶旁摆上棋谱。他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目的地步,整天沉迷在象棋中。 父亲王华实在看不下去了,训斥他:“你整天搞这些小玩意,是违背圣人的教诲。” 他却一本正经说道:“我正是在遵循圣人的教诲啊!” 父亲冷笑道:“圣人说的每句话我都倒背如流,我怎么从来没听过圣人让人鼓捣象棋这样的话?” 他却说,孔夫子说过“虽小技,必有可观者焉”,这不是告诉我们虽然研象棋是种小技,但是值得我们去钻研的呀。 父亲被他气的发抖。 母亲看到他对象棋如此痴迷,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趁着他睡觉的时候把象棋给扔进水里。他醒来知道后非常伤心,但是不久之后,他开始对道教的养生术有产生了兴趣。 于是,他找到很多关于道教的养生术书籍仔细钻研。结果,父亲又被他气死了。因为母亲曾经丢过他的象棋,因此在母亲面前,他只好乖乖的把养生术的书籍放在高阁上。但是,他还是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拿出来阅读。幸好他对养生术没有痴迷太久,但是他又开始迷上舞枪弄刀。 父亲王华看到他三分钟热度,只好唉声叹气。还好有一个开明的爷爷叫王天叙,这个爷爷很喜欢他这个生性好动、顽皮古怪的孙子。因此,他才能在家里“胡作非为”。 公元1483年,他在北京的一家私塾读书时,他问老师:“什么才是第一事?” 老师先是吃了一惊,然后一本正经的答道:读书当然是为了做大官啦。这是当时很多人的标准答案,正如现在的人都认为发家致富才是头等大事一样。 但是,他不认同这个答案。他觉得做圣贤才是读书的头等大事。老师听后,大笑道,你这头等大事的起步也太高了吧! 然而,做圣人需要做四件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人。只要这四件事中能做到其中一件,就可以成为万人敬仰的圣人。很显然,他觉得前面三件是行不通的,只有第四件才是可行的方案。 既然下定决心做圣人,就不能说说而已,要行动起来。他可是说到做到的人,不是过嘴瘾。 因此他为了成为圣人这件事,整天胡思乱想,想着该怎么如何做到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因此每次上课读书的时候就常常心不在焉,后来他干脆逃学和很多小朋友玩起打仗的游戏。他为什么要玩打仗游戏呢?因为他想让自己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以后就可以为天下开创太平,成为万人敬仰的圣人。 父亲知道后,又把他大骂一顿。但是,他还是我行我素。 为了实现自己的“领略四方”的志向,他除了多次组织军事模拟之外,还苦读兵书,勤练骑射,在古籍中寻找出色的战役并反复钻研,然后将这些战役在现实中还原。 公元1486年,十五岁的他提枪上马私自出了居庸关。当时的居庸关外面可是蒙古人,并且多次攻打大明的边疆。而他私自出关是为实地考察蒙古人的情况,希望能找到克敌制胜的最佳方案。 当他刚出居庸关时,穿过羊肠小道看到不远的地方有两个蒙古人。他立刻挽弓搭箭,大声喊道:哪里走,吃我一箭!那两位蒙古人吓了一大跳,立即调转马头,慌忙逃跑。他追了几里才肯罢休! 父亲知道后,暴跳如雷,狠狠的教训了他。要不是他爷爷王天叙的庇护,早就被打的皮开肉绽。此事不久,北京郊区发生农民暴动,听闻此事他兴奋不已,为何?因为可以施展他梦寐以求的抱负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激动的连夜写了一篇《平安策》,请求父亲能把自己的计策转交给皇帝阅览。然而,父亲拿过他的《平安策》随便扫了几眼,说道都是老掉牙的看法,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就这样再次被父亲数落了一顿! 虽然成为圣人之路是那么困难重重,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经历无数苦难的磨练后,他才领悟到圣人之道。 公元1508年,他被放逐贵州龙场驿站,经历了数次的官场沉浮,以及母亲的离世等劫难,他终于顿悟了!他领悟到圣人之道。 最终创立了心学之说,他就是王阳明。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如此的传奇经历,也成就他成为心学派的创始人。心学派的核心价值观是知行合一,主要讲述三个内容:一是先知,也就是知道如何做,制定可行的方案;二是再行,也就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方案;三是知和行合一,就是把方案和行动结合起来,如有偏差就稍微调整方案。 自从王阳明之后,中国再无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