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会分享】张志勇: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将会发生十大变革

 板桥胡同37号 2019-12-15

2019年12月8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教育、科技、财经领域的国内外大咖及500多名来自各地的朋友齐聚北京,同时和线上150万听众一起进行了一场思想与科技并存的思想盛宴。

张志勇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

在本届年会上,张志勇先生发表《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变革》的主题演讲,在'未来学校:科技如何改变教育生态'的分论坛上做出了关于智能时代学校变革趋势的分析和展望。

以下为张志勇先生的演讲内容,内容有删减: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变革     
人类经过300年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12世纪蒸汽机革命带来了第一次人类社会的动力革命,19世纪电动机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动化时代, 20世纪上半叶计算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而现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第四次技术革命,就是以互联网、大数据、AI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技术革命,它会推动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进入自动化时代,而人类社会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把它概括为十个方面:

一、教育人文性。也就是教育的价值转型,人文是教育的本质,脑科学证明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人类的幼儿阶段接受幼儿和学校教育的阶段,离不开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这其实是一种基于人类社会本质的社会化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不会被技术取代,需要转型的是教育的价值导向。

多元智能领域的创始人,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最近发表了一段讲话,他说他研究多元智能,其实关心的不是智能技术的问题,而是人如何驾驭智能。我认为,善是人类最高的学问,也是人类教育的终极价值,技术变革使未来匮乏的不再是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对于人心理、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二、人类社会教育正在出现全域化的新特点。在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边界正在解构,教育的难点在于家庭教育的重构问题。

现在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和校外培训机构分别对同一个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在全域教育时代,彼此独立的教育体系正在融合,如何将学校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学校家庭沟通协同、校内和校外衔接、学校和社区共治,这是未来教育重大的挑战。

三、教育的集智性。教育将从过去封闭的、个体化的教学,转向开放的集智化教学时代。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将被重构,教育合作将基于人力配置进行重组,家庭与学校的教学协同性,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性都将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下产生重大变化。
四、教育自组织性。未来教育将从过去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功能定位要从过去服务于教学的知识传承教学型组织转向服务组织自主探究的学习型组织。
所以面向未来应该推进学习型组织的转变,也就是把传统教室进行改造,开展社团学习活动,以及鼓励教师进行自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育的个体性,课程的定制化。传统教育是同质化的,是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班级、统一的备课、统一的上课、统一的考试评价进行的,是类似于工业生产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
而未来社会我们强调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差别化,我们要从知识的教学转向核心素养的教育,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课程的供给方式要去同质化。去同质化就是要把统一的知识教学和针对个人的定制教育结合并存。

六、教育的综合化。未来课程组织的逻辑将从分科走向综合,传统的课程体系学科彼此独立,而今天的教育变革强调跨学科、主题性,要将课程去学科化,增加主题化、跨学科和生活化的教育,也就是将学科课程逻辑与实践课程逻辑相结合。

七、发展的平台。教育要为孩子发展提供试错的机会。人的发展有两个不可预测,一是人的潜能,二是人的未来。未来教育倡导因材施教,实质上就是要平台化,也就是提供大量的课程平台,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各种各样的实践探索平台。与传统教育固定的学业发展路径不同,平台化是为学生提供大量发展机会,由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匹配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

八、教育的建构化。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知识中心、讲解接受、大量训练,而这种模式对于头脑和心理的教育是分开的,大量的重复训练抹杀了个体的创造性和悟性,所以未来教育的方向是进行身心合一的教育。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要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学生学习的本质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是主动发现和建构知识。所以,未来教育要基于教材进行开放式知识加工,把教材本身与外部知识体系融合,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学习。

九、教育的智能化,走进人机协同时代。在未来教育的技术运用中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滥用。现在一些学校有自动评价系统,把学生的考试分数、每个孩子用的时间都进行统计排序。但是如果仅仅看到数据,而没有以此为工具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和学习优势,这样只依赖于技术的教学就失去了育人的意义。

使用技术进行分数排序非常简单,但是基于育人的角度来看,追求分数是没有意义的,育人者需要看到的是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十、教育的合作治理。由于智能化时代教育的全域性日益显现,参与教育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过去单一的课程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具有天然的“对抗性”,而未来教育的治理要遵循和谐共生原则,开展教育的多元合作治理。

传统教育的突出特征是行政化、科层化、单一化,而未来教育要去行政化、去科层化、去单一化,对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来进行相应的学校管理模式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