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井观天录

 晓峰书阁 2019-12-15

坐井观天录之一:如果世界是天,通山就是一口井,如果文化是天,我的笔就是一口井,坐井而观天,总希望看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以后系列文字,我就是想力争接近这个希望。

 

 

 

 

滴水阳光

--请读读《门楼溯源》

◎  李云石

在读朱朝炬先生《湖北通山--中国门楼文化之乡·门楼溯源》时,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取名基本上是姓在前,而西方人大多数是姓在后?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人们的姓和名都是父母所赐,也就是说父母在赐姓名时,总会遵循一定的规范,寄托一定的希冀,特别是在视为必须遵循的规范后面,我好像听到了西方的父母总是在心里对儿孙说:你要自强自立呀,孩子,未来是你们的;至于我们,只要记住就可以了,甚至忘了也罢。而东方的家长则内心叮嘱:你是龙子良裔呀,希望你发奋图强,光宗耀祖。

姓名的取法实际上蕴含着教育方式和思维方法的迥异,从而表现出文化的差异和特色。说到这里,又有两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是,我们有哪些国粹,西方有哪些精华?首先要知己,然后还要知彼,再然后才不至于盲目崇媚或者夜郎自大!二是,人们总是说文化是社会和经济竞争原动力和最终体现,例如某某企业要打造人文€讇祝ㄉ饺怂狄ㄉ栉幕ㄉ健湍煤笳呃此担裁词俏幕ㄉ剑克臀幕缪簦幕淠泻吻穑克椭谢褡宓拇澄幕拖冉幕钟心男┕叵担恐挥懈闱宄苏庑缓蟛盘傅蒙稀敖ㄉ琛绷阶帧?

朱朝炬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就是在自觉、自发、自研、自律地做文化通山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在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砖瓦性工作。他的《门楼溯源》实际上就是文化通山的门楼字,他的“门楼文化”工程,就是文化通山殿堂雄伟而富丽的门楼。

“墨如海,字如林,笔落乾坤”。首先,朱老师揭示出了门楼字--汉语言文学铀的力量。千变万化的姓氏门楼字,都是用高度浓缩的四个字(有时甚至是三个字)制成一座核能反应堆,最后灿放出姓氏源流、家声族望、史实经典、丰碑人物、道德传承、表训教诲等等银河般的光辉。一座埃及金字塔,一幢罗马教堂,一扇法国的凯旋门,或一尊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这些世界文化的巅峰,人类文明的标志,它们既荟萃了多少思想和艺术的精华,同时又耗费了多少财富和劳动,它们虽是不朽的,但能承载的却大都又是断代的,而我们四个简朴潇洒的门楼字,只是经过民间口耳相传式的锤炼,就变成了一本穿越古今的姓氏家族史,一首自强不息、树碑立传的长诗,一曲振家爱国、风化谐和的交响乐,一座推动社会循环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这既是汉民族文化的特色,又是汉民族文化的力量,这种特色和力量不是我这篇小文能够承载的,我们从朱老师洋洋几十万言的《门楼解读》才能感受到它的浩瀚和震撼,而且,只有通过无数人努力的探索和揭示,才能让这种一字千钧的具有核力量的民族文化的奥秘大放光芒。

在此基础上,朱老师又揭示了门楼文化--民俗文化滴水阳光的特色。一滴水足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门楼文化,流传于千秋万代,散落于千家万户,约定俗成让几乎整个民族的姓氏文明都规范于一种固定的“比附”格式,以表达高远深刻的内涵,这在中外的文化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它浩浩荡荡,川流不息,既是千百年封建文化的缩影,又是古国文明的象征。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聚族而居的家庭传统结构的繁衍,就没有它根深蒂固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没有以儒家学说思想为基础的各流派学说思想的文化流传和争融发展,就没有这些姓氏文化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它形式上的散,恰是千年封建小农经济思想意识的写照;它风格上的规范统一,又是封建王朝力求一统天下“正统” 观念的树影;它表象上的儒雅大方,正是民俗大众趋雅崇高的心理观照;它内容上古拙伟美,既反映了民族精神的巨仁硕义,又反映出民族劣根的裹固封残……

有人感叹,不少人把一册《易经》作为高雅至极的国粹,是因为它玄而无解,就可以任人去无限推演,无穷研习,而更有甚者,还无事是非地拼凑出一些堆积木式的指导意义来。但毋庸置疑的是,《易经》确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难度的“难经”;相对而言,《门楼溯源》所传承的这种俗串童蒙 、影从樵耕的门楼文化的“四字经”,才是一套真正难得的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族文化的“易经”,认识它,研究它,有如走进故乡的森林,沐绿浸爽,偶然一滴进喉,定会有民族文化绿色的阳光洗礼心肝般的感觉,有原生态的陶醉,有人文的温暖,有生活和思想的多元热量。

朱老师的第三大贡献是,他对门楼文化的研究,实际上是敲开了文化通山的大门。刘守华教授说,门楼“是民俗文化的又一窗口”,朱朝炬老师认为“门楼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门”,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研究它,既是对民俗的敬重,也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通山(地域)的贡献。朱朝炬先生,还有杨华美先生(省级古民居研究专家)乐鹏程先生(通山民歌整理者)、徐崇知女士(通山俗语整理者)等之所以对文化通山的挖掘和研究卧薪尝胆乐此不疲,正是因为他们对这种特色文化现象有着极其的吸引和崇高的敬畏。如果说钱钟书是汉民族的文化昆仑,而从越是地方的大众的就越是民族的和世界的这个角度来说,朱老师提议通山要创建“中国门楼文化之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而他们就是向民俗、地域、历史文化昆仑攀登的勇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