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赣古道上饶4

 山水vht43j0ecy 2019-12-16

考察了万里茶道第一镇——河口镇,县博物馆钟文良馆长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江西保留最长最完整的古街——河口明清古街向勘探团一行介绍了河口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铅山的万里茶道文物遗存。勘探团一行人徜徉在古街上踏着青石路、踩着车辙印,被商号、会馆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砖雕、木雕深深吸引,品味“门傍信江水,窗含九狮山”的河口古镇街区的风貌。一行人无不惊叹于河口镇保存完整的古街格局,称赞明清古街在万里茶道繁荣时期的兴盛景象。告别时勘探团叮嘱,河口镇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一定要好好保护,展示古镇风貌、探索以茶为媒介的文旅融合新路径

“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蒋士铨于乾隆十年(1745年)随父母回铅山老家结婚描述的河口古镇商埠繁荣盛况。


“铅山惟纸利天下”,“河口茶市通四海”


——有关志书和民间谚语对铅山茶纸的历史贡献的肯定及赞美。明清时期,河口古镇是中国东南茶叶集散地、国际茶叶贸易中心。从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有一条纵贯中国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河口古镇是这条南船北马的国际茶叶贸易之路的第一镇。铅山天生产好茶


铅山地处北纬28度,县境六分之五属武夷山北坡,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位于铅山境内,海拔2160.8米,是中国东南最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武夷山在铅山县境海拔超过2000米的4座山峰都聚集在河口镇正南约50公里处。这四座最高峰在铅山境延伸出四条大山脉,均向信江着逶迤北延,故北武夷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溪间林木茂密,空气清新,雨露充足,年平均气温14.2℃,降水量2583mm,空气相对湿度84%,日照时长964小时,无霜期250天,冬暖夏凉。河口古镇正南的桐木关下,有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峡谷——桐木江峡谷,长80公里,垂直落差达2000米,两侧山体坡度45度至80度。武夷山北坡,负山而吐洪,是茶叶生产的天堂。


因此铅山茶叶条萦肥实,色泽鲜润,亮丽芳香。武夷山中的青枝绿叶一路高歌汇聚到河口码头,经河帮茶师加工;顺信江西去、过九江、南下赣江、北上汉江,船载马驮,漂洋过海,又越万里关山,经中外茶商转运,一杯清水化红汤绿汁成琼浆玉液,茗香四海,茶谊五洲。


2


铅山种茶史溯汉唐


汉代,道教灵宝派和民间道派创始人、医药学家、旅行家葛玄,晚年驻足葛仙山,种茶施茶。


唐代,大义禅师于鹅湖山种罗汉塘茶,以飨香客,并教周边百姓种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文物普查发现,鹅湖山峰顶禅院有一块罗汉塘茶雕板,有版刻为证。宋代,辛弃疾在桐木江畔觅泉煮茶,“其外芬芳,团龙凤片,煮云膏些”,口齿生香,回味无穷,填词如泉涌。


明代,铅山县令笪继良,在信江南岸山中种茶六年勤绩佳,武夷山北坡现出“凡石山带土者、两山夹岸者、阳岸者、阴峡者皆植以荈木(茶树)”。铅山茶业发展。


清初,翰林郑日奎探访铅山作《西山茶课记》上奏反映茶户课税重,康熙即下令为茶户减税。其后,铅山茶业继明代后又一次得到大发展,闽浙皖赣周边各地都有人来到铅山落户种茶,其户籍叫“棚户”。


3


河口茶市通四海


唐宋以来,信江中上游南北两岸的武夷山区和怀玉山区,以及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区域,逐步成为中国茶叶核心产茶区。到了明清时期,河口镇则成为中国东南茶叶集散地。


福建崇安周边的茶叶由崇安担的挑夫沿闽赣古道北行至紫溪、石塘等码头,再通过桐木江运到河口;福建浦城、浙江江山周边的茶叶由浦城担挑到广丰的桐畈码头,再沿丰溪河和信江运到河口;浙西和皖南的茶叶挑到玉山的紫湖、冰溪等码头,再沿玉山水和信江运到河口。


作为中国东南茶叶集散地和国际茶叶贸易中心,中外茶商在河口码头营建了南、北、东三条国际茶叶贸易之路。顺信江到鄱阳湖,一路向南溯赣江、越大庾岭、下珠江,抵广州出海,此为南路;一路向北溯长江、上汉江、出襄樊、下唐白河、达南赊店,车载马驮运到恰克图,此为北路;鸦片战争后,武夷山北坡、西北坡的茶叶汇集到河口向东经上海出口,此为东路。河帮茶师遍中国


作为万里茶道第一镇,河口镇的鼎盛期是清雍正至道光时期。这一时期,包括铅山在内的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区域各茶叶集散码头活跃着一支庞大的制茶队伍,他们被称为“河帮茶师”。


铅山信江以南的山民种茶,信江河谷沿岸之民制茶。这些制作加工河红茶的“河帮茶师”,他们主要分布在今河口镇及周边。这些从事茶叶制作的“河帮茶师”一帮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有的是一个家族,有的是一个村。


河口码头和周边各码头各茶庄都有相对固定的“河帮茶师”,这些制茶师一代接一代都为各自的茶庄制茶。清中期,铅山从事茶业的人口有三成,周边各省产茶区的茶庄茶园也都到河口来聘请“河帮茶师”制茶,故有“河帮茶师遍中国”一说。


“河帮茶师”的兴衰史,也是河口码头的兴衰史。五口岸通商后,河口码头失去中国东南茶集散地地位,“河帮茶师”纷纷外出它地做茶或改行,人数锐减。受俄罗斯人在汉口等地设厂采用机制红茶、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量生产叶影响,“河帮茶师”的境况每况愈下。但“河帮茶师”的声誉还在,据文献资料记载,1930年前后,在上海制茶的河帮茶师还有300多人,在安徽祁门等地的河帮茶师还有100多人。解放后,人民政府兴办茶厂,上饶专区各地茶厂的主要技术力量都是从铅山调集的“河帮茶师河红茶的兴衰与复苏


1844年之后,厦门、上海等地实行自由贸易,河口镇的商贸优势与日递减,河帮茶师逐渐流向全国,河口镇的制茶产业开始衰落。1954年,周恩来总理亲批在铅山建立国营茶场。铅山河口茶场是江西省最早的国营茶场,1956年已开辟茶园3700余亩,生产河红茶3000多担,制出上等河红茶,并且重新恢复了对日本、新加坡、欧美等地的茶叶出口。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河红产区和闽红产区大部分开始“红改绿”,开始生产绿茶,河红从此成为历史。


如今,铅山县启动了传统产业复苏工程,高薪聘请河红茶师指导制作,采用竹炭烘焙技术,先后恢复研发了贡玉河红茶系列、龙鳞凤羽河红茶系列、天字河红系列、禅茶河红系列、竹韵河红系列等五大系列产品。同时,整理出了河红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