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座山》隔开我们距离的,不仅仅是那座山,还有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真命天子w18no 2019-12-16

初次看这样一部乡村结合的片子,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仿佛是在回顾历史,又仿佛是在诠释大爱。人生在世,大爱无疆,那是微妙的亲情,那是无言的父爱,只要,一个眼神,一种期盼,一句关切,所有的隔阂、纠结与困惑,自将迎刃而解。旁人永远愚昧,甘愿做现实的糊涂蛋,都在酒色财气的名利场上迷失了自我,却懵懂无知,没有什么比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更重要!作为一名农村子弟,整部剧细细看来,非常接地气,既生动形象,又倍感亲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触,也让人无比的震撼。

有时不禁设想:如若有一天,我们也老了,牙齿松动,黄发垂髫,扎根山村,骨肉相离,孤苦伶仃,终日寂寂,黄狗为伴,会不会跟此一样的处境?就是忙碌并充实着,日夜操劳,昼桑夜麻,修畦种瓜,图得腹中温饱,守得一世安稳,可是,真正静下来,慢下来,闲下来,再去思索和念及生活远山近水的问题,是否会发现,生命里总是缺少点什么?日子里总是遗失了些什么?我们唯一的寄托,也许就是生生不息的牵挂,和望穿秋水的远方!

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虽说自饱自足衣食无忧,可是,总也感到缺少些什么,没想到,垂暮之年,会这等冷清、萧瑟和凄凉?孑然寡居,一身清寂,何以欢愉?此番光景,着实难过,宅大人稀,顾影自怜,只有一条温顺忠实的灰狗,一台破破旧旧的电视,一本圈圈点点的日历,连起了孤寡老人与世界的纽带。守护好老宅,打理好茶园,顾全好自己,既自食其力,又不啃儿孙,他能做的,唯有如此,也仅仅如此,也就这些了,如此而已。纵然,儿子出息了,飞出了穷山窝,当上了部门经理,在大城市里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好得不要不要的,因为飞黄腾达,也让同乡慕名而来,溜须拍马,赞不绝口,无疑,酒食伺候,趋炎附势,自是可想而知的。

自始至终,老头子都是一副忠厚朴实的样子。并不因为儿子如何功成名就而得意忘形,也没有因为儿子生活富足而去城里享几日清福。他知道,作为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他已然是心满意足了。左邻右舍都劝他:“你儿子在城里出息了,咋不搬城里去住一住?”他咂吧舌头叹道:“城里人的生活啊,我吃不惯,也住不惯!”是啊,多实诚的话呀,说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他们宁可在穷山窝里吃糠咽菜,也不愿去城里搅扰小两口的生活。可是,想一想当初,他们节衣缩食,一把屎一把尿,将我们抚养成人,谈何容易?

诚然,苦日子过了一辈子,到老了却也不曾求得丝毫的清闲和自在,他们自然知道扑面而来的生活,苦难和烦忧同在,孤寂和懊恼并存,生活里源源不断的困扰,总是让人目不暇接。巨大的城乡差距,也拉开了他们父子之间的距离,那并非单纯的、所谓的隔阂,那是时代高速发展的结果。他是乡下人,对城里的光景一无所有,可是作为一个勤劳朴实的老农,他还是通透人情世故的。眼看日历一页页撕掉,眼见一个夜晚冷不丁地吞噬一个白天,眼见烟花爆竹响彻夜空,眼见一桌子美味佳肴凉了,却也没能盼到儿子的归来。他能不失望吗?

当刘晓义在电话里告诉他,说今年不回去了的时候,他分明是气恼不休的:“你不回来也得先告诉我一声吧?”多强烈的一句斥责,让刘晓义瞬时之间陷入深深的自责:“我们多久没有回家了?”直到刘忠实很不高兴的反问,他才知道他犯了不该犯的错。常言道:破家值万贯。即使再忙,你也得回家看看啊!况且,家里还有年老体迈的老父亲呢?你刘总只顾自个儿在城里锦衣玉食、潇洒快活,可曾惦记着深山老林间的父亲?难道你忘了自己从哪里来的吗?再说,都是那黄土地滋养了你,你又怎么能够薄情寡义呢?乌鸟反哺,羊有跪乳,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再怎么说?人不能忘本啊!正如刘老爹指着那遍茶园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里永远是我们的根啊!”也不晓得,刘总有没有领悟到?他亏欠父亲的,又岂是回一趟家而已?

可是,刘晓义每天只顾着酒店那边的应酬和酒局,职场上的他也蛮拼的,可他何曾知道,穷乡僻壤里默默无闻的父亲?他又何曾有过“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馨?他的应酬和酒局永远占主导地位,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这些工作上的杂碎更重要的了。纵然是终日烂醉如泥地归来,那也得死撑硬扛,因为他得还贷,他得生活。每天睁开眼,就是钱的问题。他得为生活奋不顾身,因为他是男人啊!他是一家之主,顶梁柱啊!他能倒下去吗?显然是不能的,而且绝对不能。

纵然回到农村老家,村里人知道他在城里飞黄腾达,也都应声而来,各种应酬依然有增不减,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接受了那么多酒局和饭局,唯独撇开世俗繁杂,真心真意地陪他年老体迈的父亲喝两盅的工夫都没有,能不让人扫兴吗?当然,不管是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际,最应该扫兴的,不是刘晓义,而是刘爸爸。他经历过多少扫兴的日子?有谁说得清、道得明?唯有老人家自己心中有数。他一直盼啊等啊,为远方的牵挂茶饭不思,究竟是图些啥子呢?吃一顿团圆饭咋就这么难呢?他终日闷闷不乐,却又百思不解。

刘晓义也够心狠的,他怎么会不知他的根在哪里呢?他没日没夜,接洽四面八方的来客,参与不计其数的酒局,这是毕竟他的工作,他得好生地面对,即使被现实的摧残得不成人形,他也得默默承受。奈何儿女情长?不过英雄气短,走投无路罢了。这还不打紧,沈晓义毕竟浑然不知,每次逢年过节,当他有回家的可能性的时候,刘爸爸都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把自己打理一番,并且亲自下厨,做好一大桌子菜,专门迎接儿子的归来。这种仪式感十足的欢迎方式,既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成分,也没有任何夸大其词的表现,然而,纵然刘爸爸如此满腔热忱地布局和安排,却也一而再、再而三,未曾盼得儿子的归来。能不让人痛心和失望么?比之于己,待我们也老了,儿女也在城里安家落户,与我们天涯相隔,若是他们也长时间不回来看望我们,我们又是作何感想呢?

从某种层面上看,《那座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乡土味甚重的影视剧,给人极强的亲和力和渲染力。我们终究是要走出困住祖祖辈辈的大山,去外面的花花世界生活;我们终究是要远离我们难舍难分的至亲,去那遥不可及的远方去追寻我们所想要的生活,这些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奋力本没有错,谁不希望明天会更好呢?谁不渴念下一代的人生走得更远的?谁不期许一家人能够欢聚一堂呢?谁又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为空巢老人呢?

可是,从现实层面上讲,我们对人生孜孜不倦的探索,总有超越人生以外的东西,冲击着我们,警醒着我们。比如今生的寄托,比如远大的理想,比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虽然理想丰满,我们也要全力以赴;固然现实骨感,我们也要深情如故。也许我们跟刘晓义一样,终日为工作,为生活,辛苦恣睢,迫于还贷,迫于生计,不得不独当一面,不得不承受太多,可是我们往往对身边最重要的东西忽略不计。我们东奔西走也好,走南也罢,只是为心中的好日子颠沛流离。可是,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家晾在一边,对父母亲避而远之,对家人家事守口如瓶,我们着实幼稚,我们也囊中羞涩,我们亏欠家人的,数不胜数,实在太多。幸福在掌心的时候不去好好珍惜,莫非要等到真正失去了再来后悔么?

我们绝大多数的天涯游子,长年累月在外打拼?何曾扪心自问一番,跟刘晓义一般见识:我们有多久没回家了?是啊,我们终日乾乾,酒色财气,欲壑难填,却唯独,对“家”缺乏基本的认知,对“家”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家”丧失了原有的温情热爱,我们也太凉薄、太决绝、太冷血了。我们怎么能够这样麻木不仁呢?家是什么?家是温馨的港湾,没有家,就没有安全的着落,就没有可靠的栖身之所;家是大山里根深叶茂的树,没有家,就没有根,就没有温暖的庇护所,就没有心存的薄念,就没有久违的。相对于咫尺天涯的想念,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别。时不时地想想看,我们离家多久了?又有多久不再父母身边?即使再忙,也要忙里偷闲,常回家看看。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不忘初心,不枉此生,我们终将返璞归真,何曾想起曾经的来处?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是否真心懂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