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九十一)人民路

 绍宜 2019-12-16

青岛的街道多以地名来命名,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路名很少,人民路便是其中之一。人民路是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青岛海泊桥,北至四方北岭,与杭州路相连。是沧口、四方老城区连接青岛台东商业步行街的主干道。

说起四方区,这也是一个消失的地名。四方区始建于1951年,沿用的原四方村之名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上述区域又分别划归四沧区、浮山区、李村区管辖。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属青岛辖区。后与原沧口区合并为四沧区。1935年5月,首次单独设立四方区;同年9月,四方、沧口两区再次合并为四沧区。

1949年6月12日建立青岛市浮山区人民政府,1951年7月青岛市人民政府撤消浮山区,建立四方区。四方区是青岛主城区的地理中心。2012年12月1日青岛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区,组建新的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的行政区域。四方区这一名词成为历史。

人民路早先叫小阳路,“小”指的是小村庄,而“阳”就是指阳本印染厂,一家始建于1934年的民族企业(海泊桥南面的电子城所在地)。它是贯穿原四方区南北的主干路。人民路的瑞昌路路口到北岭这一段曾是四流南路,后划为成人民路的一部分。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里有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人民路路名的由来:早先的小阳路是条沙土路。1967年,四方区各居委会接到通知,为了重修小阳路,限时每户上交一地排车石子,并且对石子的大小(拳头大的、核桃大的、杏核大的)提出了要求。

上交石子是个硬指标,也是义务劳动。号召一下达,各家各户都动员起来,学生放学后、 职工下班后全都投入到了砸石子的行列中。居委会负责把质量关、进行验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阳路上的石子就堆成了“小山”。

铺设小阳路的时候,工人居民齐上阵,整条路上人如潮涌,劳动的场面甚为壮观。经过几天的奋战,一条沙土路拓宽翻新,变成了一条宽敞的沥青路。为了纪念这段万民修路的历史,青岛市政府决定将原来的小阳路改名为“人民路”。

杭鞍快速路桥下,曾有着近20年历史的青岛海泊河早市,东起人民路,西至康定路与南宁路路口,并与附近的本溪路早市融为一体,是青岛市内较大规模的早市性质摊点群。由于长期占道经营、噪音扰民、造成交通堵塞等现象,早市于2017年9月6日被关闭。


人民路南段街道两侧有许多经营五金、机电用品的商店,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业的,至今经营近30年,形成了机电一条街。

位于人民路28号的鞍山路派出所,在一栋较有年代的老房子里。


人民路上曾有三所小学,即人民一小、二小、三小。人民路第二小学,原名小村庄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改称小阳路第二小学,当小阳路改称人民路后,学校便隨之改称。学校开建于1931年,是由小村庄人赵立植先生组织创办的,当时是以董事会的方式进行管理,由赵立植先生担任董事长兼校长。后来成为公办学校,后又改名为人民路第二小学。

在小村庄公交车站附近的建筑上,还能看到原来四方区的标志。

于人民路205号的青岛仁爱学校,前身是人民路第三小学,创建于1963年。2013年10月,改为“青岛仁爱学校”,成了市北区一所特教学校,原校部分师生并入人民路二小。

小村庄南,有一座山叫南山,最早也曾叫“凤鸣山”“凤凰山”和“红顶子山”,周边的居民习惯称之为“南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南山只是一光秃秃的山岭。

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国家备战,山体被挖成防空洞,后有改建为人文景观——神话洞。八十年代中期,园林部门将南山辟建为宣传中医药为主题的南山公园。现在已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青岛的村庄很多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形成的,小村庄就是其中之一。相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赵氏人家从云南辗转迁至现青岛城阳苇苫,之后又迁到现在小村庄一带。后又有徐、黄、辛姓氏相继迁至东洼、东北洼居住,均以农、渔为生,渐渐形成了小村庄。


小村庄的成名主要靠四条马路。德占青岛后,修建了一条从小村庄到白沙河的小白干路,后来又修建了小村庄通往阳本印染厂的小阳路,接着小村庄至阎家山的小阎路和小村庄到胶州的小胶路也修建完毕。这四条重要的马路都在小村庄汇合,于是小村庄成了交通枢纽,并逐渐在青岛的村庄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逄淑才先生提供的老照片上,还能看到小村庄的一些旧影)

民国时期,小村庄村属于四沧区的一个自然村庄,原村庄可住之地挤满后,又扩展到小村庄河南岸区域(现今阜新路东段一带)。1954年成立小村庄居委会。1992年小村庄开始大规模拆迁改造。

早先小村庄村西头曾有座土地庙,庙院里有两棵银杏树,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树龄。后来在建四方利群时,为保留两棵老树,特意将南墙凹进去一块儿。

现在四方利群的位置就是当年小村庄办事处的位置(或是居委会)。据老人回忆:在利群的北面,现在悦荟广场的前面,有一处外国人的墓地,当时叫鬼子茔,但可不是日本人的,据说是德国人的这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拆除了,先是建了一所变电所,后又建楼(乐购)。

小村庄和大转盘周边区域,一直以来都是四方区的商业中心。早先便是店铺林立,商业繁华。随着时代变迁和新一轮的城市改造,老字号老店铺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四方利群、悦荟购物广场、人民路商业广场等商业大厦,然而这里却已繁华不再。

青岛悦荟广场是2015年原四方乐购超市退出后重新装修开业的社区商业项目,作为目前市北区唯一一个地铁上盖的商业地产项目,悦荟广场开业以后的人气一直以来都较为可观。

作者东方润(网名)曾撰文回忆:在小阳路上有一家“田春号”百货店,以百货文具为主,兼营绸布、服装、鞋祙,公私合营后称“小阳路绸布百货店”。后商店租用了邻居的房子,扩大了营业面积,增加了糕点食品等品种,后改称“姊妹商店”,从领导到店员基本全是女人,只有管进货的是男店员。

六十年代中期迁至小阳路与小白干路夹角(此楼房现拆除)、平安路与小阳路夹角新建楼房的一楼商业房中,改称“人民路百货商店”,经营着五金交电、糕点食品、烟酒糖茶、呢绒绸布、服装鞋袜、床上用品、学习用品、儿童玩具,盥洗化妆用品、各种小百货等等,经营的品种与市内的大百货商店相差无几,只不过花样、数量少点罢了,现己停业。


隔着人民一路农贸市场,能看到后面的四方剧院。1953年,青岛黎明京剧团移居四方市场,在原小阳二路6号(现人民二路)无名的演出大棚基础上建立了“黎明戏院”,后改称“大众剧场”,后经多次改建,改称“四方剧场”“井岗山影剧院”“四方剧院”,至今已六十余载了。

人民路287号大院,是四方机厂的职工宿舍。在这片被人民路、嘉善路、鞍山一路和嘉定路合围的四四方方的区域里,建有三十多栋楼房。宿舍大院里有自由市场、卫生站、幼儿园、广场,俨然是个小镇。

四机宿舍始建于上世50年代初期。建成时,是前后有20多排的红墙红瓦的小平房,每排8户人家,东西4列,井然有序。四周是拐尺型的四趟大厢房,形成了宿舍的四个边和角,似乎成了宿舍的围墙。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房逐渐拆掉,开始建起了楼房。先是沿人民路的一边盖起了四座简易型的大楼,居住面积不大,厕所由几家人共同使用。马路边上的楼建成之后,院里也相继建起了楼房,而且都是套房的户型,至此大院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


人民路295号大院,原为国棉三厂六宿舍,共有筒子楼5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左右。由于年久失修,这些筒子楼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已经全部被征收。大院居民都已搬离了生活多年的家园,拿着拆迁款去寻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位于四方区嘉兴路37号,始建于1956年。

青岛电业局职工宿舍,建于1954年。

过了瑞昌路的人民路以西、瑞昌路以北、杭州路以东这一三角地带,有着大量的旧房,据查面积约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2公顷。这一片区域基本由老企业职工宿舍组成,房屋建于1955--1985年间,多数为砖混结构的筒子楼和平房,共39栋楼,约2000多户。

房屋建成年代较为久远,多数存在顶板漏水、上下水困难、院内污水冒溢等问题,给居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由于居住条件恶劣,片区居民多数已搬离或将房屋出租,剩余自住户多属于老年人及经济困难居民,缺乏改善住房条件的能力。

人民路快到北岭的泰能加油站旁矗立着一座碉堡,看其建成年代似乎并不久远,据传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人防工程。

人民路,从无到有,也历经繁华,正如戴新阁老师所言,人民路是一条充满民情之路。随着社会发展变革,人民路又在经历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在不久的将来,人民路将是一派高楼林立的新都市景象,旧日的街景会被封存于历史之中。

— End —

参考资料:

〈四方民俗〉 追忆四方区的一些老商业》  东方润

《青岛人民路,一条充满民情之路》  戴新阁

《老街故事》  鲁海

《小村庄往事》@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小村庄的历史变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