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后四十三年,杜甫终于返程归乡

 i_bookroom 2019-12-16

叶落归根,狐死首丘,送过世的家人遗体送回老家安葬,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孝举,如果遗孀、孝子能力不够,还需依赖亲友相助。唐代公私文献中不乏这类孝行、义行的记载。护送灵柩返乡比一般的行旅更耗费时间,参考唐代墓志中的记录,自湖南到洛阳,少则三个来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可想而知旅程有多么艰难。

古时出行受天气、交通状况影响很大。从岳州至江陵这一段,春夏之际多汛水,波涛尤其凶险,如果到江陵之后改行陆路,需要雇佣车马,每天能走几十里已经算快的了。当时除非皇帝特旨,一般人根本享受不到驿传归葬的优待,杜嗣业没有官身,也没有钱,只能一步一步走过千里泥途。

途中所耗费的财物不是个小数目,舟船车马,饮食住宿,乃至过渡口、上山岭,雇佣短工搬运,无处不要用钱。杜嗣业行经江陵(另外一条路是顺长江而下,至鄂州后绕行汉水北上),也是考虑到这里故旧较多,兴许有人资助一二。

还有一笔不可节约的费用,是请人书写墓志铭。唐人习惯用几十厘米见方的青石板刻写墓志,具体规格视主人家的需求和财力而定,撰文者最好是文学名家,以此衬托亡者身份,如有条件,还得另请书法高手书写一遍,再由手艺高超的匠人刻石,好些著名的书法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