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足与不知足,一微米的距离

 醉梅 2019-12-16

文/醉梅(家庭教育指导师)

    很多家庭是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围成的“4+2”家庭阵容,哪能不围着孩子这个“1”——小太阳转呢?加上现在的经济条件好,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几乎不难做到。于是基本上是孩子想有什么,就可以给什么。

    在超市,一个宝宝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个电动汽车。”“家里不是有电动汽?”“那颜色不一样的。”“妈妈没带这么多钱,不能再买了。”宝宝不肯,哇哇大哭。妈妈受不了周围人投来的惊异眼光,心一软,买下了。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见?生活中轻易过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事事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第一,不珍惜所得到的东西。

    象玩具这类东西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不会珍惜,很快厌倦。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多看书,长知识,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主动给孩子买一大堆书回来。孩子呢,连翻都不翻一下。因为,过度满足,容易让孩子达到心理饱和,更不用说珍惜了。

    第二,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有一个妈妈和孩子聊天时,对8岁的女儿说:“孩子,你看你现在多幸福啊,吃的穿的不用愁,看的玩的样样有,哪象我们那个时候,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上学还要走很远的路。”没想到女儿的话让妈妈大跌眼镜:“我有什么幸福啊,什么都有了,我没有我想要的了!”

     细细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以前所缺乏的吃的用的,现在的孩子都不缺了,没有想要的了;我们小时候连做梦都想得到的小人书、绘画笔等,现在的孩子用一支丢一支,从没想到要珍惜。我们小时候因为很难得到这些东西,所以总是充满了期待和梦想。有期待的过程是快乐的,有追求的努力是美好的。而现在的孩子呢,由于我们的过度满足,让孩子缺失了感受幸福的能力,没有了期待,渴盼,也磨灭了追求。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悲哀。

    第三,形成错误的认知。

    小时候,孩子觉得父母是强大的,了不起的,他想要什么基本可以得到;长大一些,当他有一天发现父母不是无所不能,不能满足他的欲望时,便心生不满。

    2011年4月的一天,在上海浦东机场,一个在日本留学回来度假的学生,向来接他的妈妈要学费,由于妈妈借不到这么多的学费,在钱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于是这个学生就突然拔出水果刀,对着妈妈连刺九刀,导致妈妈的胃、肝等破裂,差点没命。妈妈因为没有钱再替孩子交昂贵的学费,说出了实情和困难,没想到学生因为妈妈不能再满足他,竟然做出了疯狂举动。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从小向父母索要惯了的孩子,长大了也同样会向父母索要;从小被父母宠惯了的孩子,长大了眼里只有物质,内心只有需要,没有情感,只有自我,没有亲情。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句话:“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吗?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无休止地去满足孩子的欲望。”满足与不知足,距离有多远?我看只有一微米的距离。而且,溺爱也告诉了我们答案。

    因为小时候是无条件满足,孩子从没有学会要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于是,孩子长大了也不懂得也不会用理性去控制自己的欲望,行为冲动,没有自控力。所以——

    你无原则地满足越多,孩子越是不知道满足;

    你教育孩子没有分寸,孩子就不懂做人分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