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摇了头,实践怎么说:95-1式步枪近距离校枪可行否?

 昵称m5Gu5 2019-12-16

核心内容提要

根据射击教材记载:步枪在100m距离上进行试枪和矫正效果良好,不能在更近距离上(比如50m,甚至25m)校枪,因为在较短距离上真实的射弹散布不易明显反映在靶上,难以找到散布中心点,以此为依据矫正的步枪是不准确的。
伴随着射击实践,笔者常常思考,在近距离上校枪,对准确度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近距离上校正的枪,在远距离就不能打得准吗?如果在近距离上校枪,该怎样实施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使用95-1式步枪,对近距离校枪进行了一番探索和实践——

3名射手在100m距离上,采用在25m距离校正的枪进行试射,射击效果令人满意

步枪在一定射程(100m)校枪射击时,通过矫正射效之后就可以在瞄准200m、300m距离目标时进行近似的修正,以达到满意的射击准确度。但是在25m距离上进行射击,射弹基本无偏流,所以在25m距离上校枪后在100m、200m、300m距离上的定偏量有多少,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关理论认为偏流的成因是:弹头沿弹道特别是在曲线段飞行时,由于重力作用,弹道不断弯曲,弹道切线的方向也随之不断向下偏转。由于弹头的自旋与陀螺的旋转具有同样的定向性,弹轴仍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因而,弹轴向下偏转的时间滞后于弹道切线方向的变化,弹头的下侧面便经常暴露在迎风方向。这时,作用于弹头压力中心的空气动力指向弹头的后上方,由此产生的翻转力矩方向则指向弹头的后上方。对于右旋的弹头来说,弹轴在翻转力矩作用下,不断地绕着一个新平衡位置,而并不是弹道切线,向右下方进动,逐渐追随弹道切线,弹头左侧便暴露在迎风方向。因此,空气动力便产生一个向右的分力量,使弹头质心不断向右移动。弹头在沿弯曲弹道向前飞行中,弹道切线的每一次下降,弹轴和质心的运动重复一次上述过程,就形成弹头质心逐渐向右偏离射面的偏流运动。

射程较远的武器,要以专门修正瞄准装置的方法来修正定偏造成的弹头偏差。如我国12.7mm高射机枪的表尺框向左倾斜,就是为了修正弹头的偏差。        

对精度要求较高的狙击步枪更要考虑定偏造成的弹头偏差,如88式狙击步枪在300m距离上的定偏就需要修正,这个可以从88式狙击步枪的白光瞄准镜上的刻度可以看出,相对于100m、200m刻度,300m、400m、500m、600m、700m、800m几个刻度则依次向右偏离。

经测试,95-1式自动步枪在300m上的定偏仅为1.7mm,作为普通步枪来说,这样的定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了这一理论数据作支撑,就可以对95-1式步枪进行近距离(25m、50m)校枪。

在进行25m距离校枪时,所需准备的器材包括靶板、工字钉、铅笔、直尺、木凳、马扎、沙袋。

射手在25m距离上坐姿、有依托校枪
 校枪时,将木凳放在距靶25m处,并备好马扎和沙袋,射手采用坐姿有依托据枪的方式进行射击。前几发弹可边射击边校正,直到射弹在靶心附近。按校正的规则,每射4发弹进行1次测算平均弹着点;平均弹着点距离靶心不大于1.25cm(这个数据由95-1式步枪在100m处散布圆半径5cm推算得出)为校正完毕。

射手计算散布
以上是进行精确校枪的方法步骤,可见这一方法校枪需要射手射击多轮枪弹,不断校枪,直到打出理想的成绩,方校枪完毕。但考虑到近距离校枪的目的是提高校枪效率,因此在试验中,可采取2轮射击校正,即由射手在25m距离上进行一次试射,根据试射结果调整准星与觇孔,然后再进行试射,根据试射结果进行微调,之后不再进行试射。

根据射击情况调整觇孔照门(上)与准星(下)

那么,仅用2轮完成射击校枪,是否能成功校枪呢?笔者又作了进一步试验。

用在25m距离校过的步枪,分别在50m、100m距离上射击,以考核其校枪效果。试验证明,在这两个距离上射击,射击准确度与密集度都令人满意。

通过数据分析,采用25m校枪方法与采用100m校枪方法,对标靶射击效果基本一致。

笔者总结得出结论,95-1式步枪在25m距离上,因其机械瞄具档位清晰,修正量适中,故校正效果较好。但如果步枪采用滑座式弧形表尺照门,照门不易精确调整,则不容易取得这样好的射击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