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行副行长纪志宏:商业银行将迎来“四大进步”,需注意“四点边界”

 峥波 2019-12-16
建行副行长纪志宏:商业银行将迎来“四大进步”,需注意“四点边界”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

“在各类金融科技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银行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日益灵活、随时随地的金融需求。传统金融机构转型的压力迫在眉睫。”

近日,在建行大学联合《零售银行》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智慧生态全渠道高峰论坛上,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如此表述当下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的危机感。

纪志宏预判了伴随着科技的运用、用户体验的提升,商业银行将呈现四大进步:

1、更开放。金融功能突破时空限制,延展服务边界,既无处不在又挥之即去,融入百姓生活各种生活场景,传统金融由封闭走向开放合作。

2、更普惠。传统金融20/80法则一定程度被打破,科技手段大幅降低了成本,延伸了触角、提升了效率,即使是财富管理、融资信贷等复杂业务也能便捷高效、安全的提供给服务,使长远客户的金融需求也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3、更专业。金融服务的个性化、订制化、智能化特征更加突出,金融的定价更加精细。

4、更严谨。金融风险管控的手段更加多维、实时,为数字经济提供丰富风险管理工具,打造全面风险监控的智能风控体系。

同时,纪志宏也对效率提升的另一面——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监管适应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金融领域的创新需要注意以下这几条边界:

1、创新和监管的平衡适应性。越是数字化时代,监管就越要前瞻考虑,保持监管与创新同步。

2、监管的一致性。要给所有的参与者提供安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3、竞争的规范性。在生态体系中银行和各类主体纷纷进入场景,在诸多方面需要明确行业标准,比如数据连通的标准,开放的标准、共享的、安全的标准、连接的标准、融资服务的标准等等。

4、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科技向善。数字时代人们获得的服务越便捷,数据驱动引发的需求越多,越要注重金融的价值导向功能。改善客户体验,不一味追求技术应用的极致,更要尊重客户的真实意愿和体验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建行长期以来都是国有大行中的金融科技先行者。

2018年,建行成立首家无人银行,同年,建行旗下全资金融科技公司在上海揭牌——这是国有大行成立的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注册资本16亿元人民币,由建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旗下全资公司全资持股,法定代表人由建设银行副行长庞秀生担任,建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朱玉红担任副董事长。

(钛媒体编辑蔡鹏程整理)

以下是纪志宏的论坛发言速记,经钛媒体编辑:

过去三十年,计算机与互联网发展引领科技发展;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加速了服务数字化的进程。从2013年至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额增加近5倍,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额接近前5年的总合。

有一个统计,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0万亿,占GDP比重达到35%。可以预见未来十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等技术的成熟,经济社会将进化到智慧生态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之中,虽然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或者零售银行暂时没有改变,但在各类金融科技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银行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日益灵活、随时随地的金融需求。传统金融机构转型的压力迫在眉睫。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我们经常高估未来2年的变化,而低估未来10年的变化。回头再看,为应对这一时代的变迁,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我们已经看到很多银行所进行的开放银行的实验,已经在蓬勃展开。

今天我从科技变革角度与大家分享建设银行在新金融、新渠道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科技重构商业逻辑

科技对商业逻辑的改变首先表现在工具的属性上,深层的逻辑是通过科技的手段把用户的体验做到了极致,具体我们可以看到四方面重构:

1、全社会数据资源的重构。

数据成为第一生产力,用户的行为数据化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产。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流转,特别是内部数据、外部数据结构化数据以及行为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成为重要的基本功。

2、客户关系的重构。

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成为线上的原住民,移动互联时代用户始于连接、终于信任。在客户流程的体验中,最终成为忠诚的客户,不变的是信任关系的构建,变化的是流程的改变。我们更多看到通过搭建用户账户客户的体系,以用户思维挖掘用户潜力,以底层思维提升客户体验,以全面关系提升客户价值,让客户享受到端到端、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3、业务流程的重构。

在客户体验的驱动下,业务流程正由银行流程向客户流程转变,我们原来到的银行都是银行让你干什么,现在变成我要办什么业务。由烦琐的流程向极简流程转变,由机械的流程向智能的流程转变,打造业务、数据与科技,三位一体的支持平台,支撑前端用户的运营,以数据中台提供双向赋能,提供输出解决方案,提升客户的体验。

4、服务模式的重构。

伴随着客户关系和服务流程的重构,服务模式的重构也就成为必然,金融机构服务环节前移、场景加强连接,由支付到融资再到投资,客户、银行和第三方之间构建互联互通的金融服务,新生态让客户在金融内场景、生活外场景等任何触点都能享受到无缝衔接的服务。

客户是一切商业逻辑的起点,客户体验是商业逻辑的落脚点。极简、极速、极致的客户体验是金融服务不懈的追求,客户的驱动、科技的支撑,金融将以新的形态回归本源,商业银行将呈现四大进步:

1、更开放。金融功能突破时空限制,延展服务边界,既无处不在又挥之即去,融入百姓生活各种生活场景,传统金融由封闭走向开放合作。

2、更普惠。传统金融20/80法则一定程度被打破,科技手段大幅降低了成本,延伸了触角、提升了效率,即使是财富管理、融资信贷等复杂业务也能便捷高效、安全的提供给服务,使长远客户的金融需求也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当然我们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近代服务上主要还是针对零售领域。

3、更专业。金融服务的个性化、订制化、智能化特征更加突出,金融的定价更加精细。

4、更严谨。金融风险管控的手段更加多维、实时,为数字经济提供丰富风险管理工具,打造全面风险监控的智能风控体系。

二、建行的新金融实践

建设银行正积极加速自身转型,做新金融践行者。

1、开放共享,推进跨界融合。

聚合生态圈各方,强化多维协同。新生活的逻辑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共生逻辑,共生逻辑的难题是协同,工业化时代我们强调满足客户需求,数字化时代重要的原则是提升客户的价值,通过合作获取更高的价值。从封闭的金融体系的参与者转变为开放的金融生态资源整合者,实现多方主体信息互通、流量互换、资源共享、能力共建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建设银行正在通过B端赋能、C端突围、G端连接,延伸服务链条深度嵌入合作场景,连接智慧城市、解决民生痛点。

2、无处不在,延伸全渠道触点。

  • 新生态需要新渠道的触点经营,新渠道是新生态落地的载体。建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渠道体系,线上以服务高效场景为主,打造全新电子银行。线下以服务客户深度为主,推动网点功能开放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本着服务一体、功能期权、场景丰富、体验一致的宗旨,统筹线上线下数字化的经营。
  • 推动外场景生态的全面布局,建设融入场景的金融设施,扩展政府及行业合作,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客户的活动,实现用户深度挖掘和产品个性定制。
  • 建立渠道协同运营的机制,推进线上线下、场内场外信息共享与标准互通,围绕终端用户需求智能化满足,提供无时不在、因需而在的全渠道支持。

关于线下渠道的转型,我们也有一些期待。

线下渠道因为客户构成不同,服务差异化会被不断放大,金融中心将逐渐从账户金融向客户金融转移,建行将主动适应数字银行经济和新金融时代要求,围绕本币、外币、线上、线下等一体化要求,深入推动网点综合经营,持续为网点赋能,进一步全面提升网点的综合经营能力。

三、解决好无界中的边界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走在全球数字化前列,正处在转型关键阶段,数据重要性前所未有,数据的天然属性带动个体信息和服务内容的无界化。

一方面带来便捷与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引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监管规则适应性等一系列的挑战。在新的生态构建中,各方主体延展边界、拓展场景、前移触觉,容易引发一系列法规难以触及和覆盖的新问题、新挑战。

1、创新和监管的平衡适应性。越是数字化时代,监管就越要前瞻考虑,保持监管与创新同步。在无界中把握好边界,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在数字金融的领先优势发展中转化为全球推广的价值主张。

2、监管的一致性。要给所有的参与者提供安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提供相同功能或者承担相似风险的机构在相同的监管制度下运作,在更高的规范上运行和竞争。

3、竞争的规范性。在生态体系中银行和各类主体纷纷进入场景,在诸多方面需要明确行业标准,比如数据连通的标准,开放的标准、共享的、安全的标准、连接的标准、融资服务的标准等等。要在一致的规则下实现各方平等竞争,合理充分共享资源。

4、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科技向善。数字时代人们获得的服务越便捷,数据驱动引发的需求越多,越要注重金融的价值导向功能。改善客户体验,不一味追求技术应用的极致,更要尊重客户的真实意愿和体验需求,引导健康的消费心态和金融理念。

健康良好的行业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参与者自身也要加强自律,同时在新生态共建的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几方面关系;

1、处理好多主体服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系,随着金融服务主体多元,金融与非金融业务边界模糊,金融提供者要承担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关怀弱势群体,强化协同合作;

2、处理好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关系,金融服务的流程穿透多方提供商,跨界到多个生态和场景,金融服务的价值链被重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证金融创新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3、处理好数据开发应用和客户隐私保护的关系;

4、处理好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关系,金融机构既要吸收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机制,加快内部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将科技应用的能力转化为金融竞争力,也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充分融合协同,通过创新与共享,优化金融供给;

5、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重视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以及其他风险,防止风险快速传播,产生累计可放大的效应,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金融安全。

6、处理好科技性与普惠性的关系,科技越是发展越要防止数字的鸿沟,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