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文 双峰县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作为中西部丘陵地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双峰县坚持将农业农村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压舱石”,农业农村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局面。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差距 产业发展的成绩和问题同样突出。全县形成了年产50万吨粮食、年出栏150万头生猪的生产能力,培育了粮油、竹木、果蔬、畜禽、中药材等五大加工产业体系。但农业发展过程中结构差、品牌散、龙头弱等方面的问题仍存在。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以粮为主、养殖业一猪独大,且高档优质稻面积小,蔬菜以普通时令菜为主,养殖业牛羊等占比少;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对市场的科学研判,盲目跟风。二是龙头规模不大。全县76家农业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没有,省级龙头企业7家。三是品牌培育不力。截至2017年底,全县仅有地理证明商标1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3件,永丰辣酱、曾国藩故居、蔡和森故里等文化品牌挖掘严重不够。 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短板同样突出。通过“城乡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天蓝水净地绿三年行动计划”等实施,双峰县农村环境持续改善。但是,环境方面的欠账还较多。一是农村建房凌乱,农村建房缺乏统一规划,“马路市场”“乱建乱搭”的现象较普遍。二是垃圾处理方式简单。虽然双峰海螺配套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的生产线,但由于农村垃圾分类不规范,减量处理不到位,集中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多,运输、处理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垃圾大多采用火烧、堆埋等简单方式。 基层组织建设的成绩和问题同样凸显。通过持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农口系统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农村基层组织得到较大提升,村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显著提高。但从总体来看,一是基层组织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虽有所强化,但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程度不高。二是农村人才匮乏。青壮年劳力流出严重,“空心村”普遍存在,乡镇公务员队伍、农技人才队伍数量少,且严重老化。三是乡村文化缺失。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不多,文化基础设施较少,文化认同感不强。 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瓶颈 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中西部地区普遍山地多、丘陵多,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如双峰县,人均耕地面积仅0.51亩,且耕地碎化严重,“蓑衣大丘”“斗笠大丘”随处可见。如荷叶镇象形村,1亩田分30多个丘块。这些都增加了土地流转难度,影响了规模经营进程。 支持能力严重不足。广大中部丘陵山区,财力情况普遍较差,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足,缺乏对产业持之以恒的投入,难以形成新的产业。 经营理念亟需改善。满足于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同样做豆豉、辣酱制品,贵阳“老干妈”近3年创下了缴税18亿、产值68亿的业绩。而双峰县百年品牌———“永丰辣酱”,产业规模、市场营销一直停滞不前。 人才素质亟待提升。中西部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力基本流出,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培养脱节,传统农民有经验没文化、后备农民有知识没实践的状况严重。 中部丘陵山区乡村振兴对策 科学制定规划。用全域眼光和超前意识,坚持高起点规划,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对县、乡镇和村庄规划加强指导,确保上下一盘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符合实际。把小城镇规划、乡村规划、国土规划统筹考虑,坚持城乡统筹,“多规合一”。 培育壮大产业。加快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农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全面激活农村市场。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间合理交流与流动,鼓励有意向农村发展的城镇人口向农村转移,引导市民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充分发挥老百姓主体作用,全面激活群众内生动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工作作风硬、能正确贯彻执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农村党员,选派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逐步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完善村干部社保机制。培育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减少行政干预,把村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 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涉农资金整合起来,打破了行政区域的界限,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大事”,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
|
来自: 昵称35641324 > 《经济战略及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