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曼•罗兰诞辰150周年:英雄一生

 心本心123 2019-12-17

不创作,毋宁死

1866年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区的克拉姆西小城,家境十分平凡,父亲这边上溯五代都是公证人,母系方面则是农民或铁匠。家人认为世道维艰,对他的最大期望便是努力得到一份稳定工作,一生衣食无忧。

罗兰的敏感天性中有压抑不住的对艺术的热爱。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十六七岁开始读《哈姆雷特》,心里泛起强烈的共鸣与回响,从此我把最好时光给了莎士比亚,我把他整个儿吞下去了。或者,不如说我被他整个儿吞没了。1886年罗兰第三次才如愿考上巴黎高师。巴黎高师在法国文化思想界地位崇高,毕业出来,一般是做中学教师;或者写博士论文,当大学教授。

未来似乎清晰可见,但他始终不曾忘情艺术,在日记中写下:不创作,毋宁死!罗兰给自己设计了一个计划:毕业后出来教7年书,为家庭尽责任,但一天也不多 教,期间写出一直准备着的《宗教战争史》。然后从30岁开始,生命属于自己,他将创作人生中第一部小说。如果我做到了,那么我活到35岁,可以死而瞑目 了。

为英雄树碑立传

罗曼·罗兰最初一直在写剧本,据统计,他一生共写了21个剧本,公开发表过的有15个,流传下来有书可查的有12个,而真正在舞台上演出过的,尚不到一半。他似乎注定孤独,也倍感失意。罗兰曾在写给易卜生的信中说:我对周围一切感到太格格不入,所以我写作仅仅是为了我自己,我写了五六个剧本,写完一个又一个。可是,我有时不由自主地由于这种孤独而心烦意乱。

他将眼光投向了自己崇敬的对象,发现越是深入研究伟大作家们的生活,就越对他们毕生遭受如此众多的不幸感到震惊。罗兰转而歌颂那些不甘于平庸的天才,在痛苦与患难中奋斗的灵魂,《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应运而生,涵盖音乐、美术、文学三大领域的巨人。罗兰形容自己写《贝多芬传》,是唱出了病愈者的感谢曲。尽管文学界对其无动于衷,但这本小册子声名不胫而走,销量绝佳,成为罗兰的成名作。

超乎混战之上

1914年,一战爆发,罗兰一贯持有反战思想, 9月15日,罗兰在《日内瓦报》上发表了《超乎混战之上》一文,这也是他人生第一篇政论。他呼吁尽快结束战争,宣称各民族、各国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优点,应当互相尊重;还建议成立最高道德法庭来制止这场战争。

社会性的狂热席卷欧洲,罗曼·罗兰无疑是逆流而上,引起一片哗然。在法国,社会舆论谴责他是卖国贼。罗兰四面楚歌,还收到过生命威胁。1916年,罗兰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全数捐给了救济难民的多家组织。他还在瑞士的国际红十字会战俘通讯处,义务工作了9个月,登记信件、写信,天天沉浸在悲痛与哀伤的海洋中。

但一战让罗兰彻底走出书斋,走向了社会。他的生平成了一部现代史,同他的社会活动不可分割……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封书信都是一篇宣言,他的个人存在就是一出英雄剧。

空中飘着毛毛细雨,路边的房子淹没在夜色里,只有挂在门口的灯泡发出昏黄的光晕。我没想到玛多岔口会跟江南的小镇一样温润安逸。在黑得无边的夜里旅行,任何一盏灯都是你的期待。 ——卢军《藏地孤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