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戏力”是“忽悠力”吗?

 长沙7喜 2019-12-17

很多家长在学习游戏力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疑问:“所谓‘游戏力’不过就是‘忽悠力’吧,大人用各种方法哄骗孩子听话。”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疑问。在一些家长看来,“游戏”并没有教孩子懂道理,也没有给孩子立规矩,甚至,还鼓励孩子讨价还价,“纵容”孩子“目无尊长”,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这篇文章中,我们总结了家长们对于游戏,以及“游戏化互动方式”的常见困惑,并逐一解答。

1

假想的游戏,

能帮孩子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吗?

5岁半的小茜和妈妈去滑冰。虽然小茜已经会滑旱冰了,但这是第一次尝试滑水冰,因此在冰场门口犹犹豫豫地不想进去。妈妈一开始还鼓励小茜说:“你一定能行。”可越是鼓励,小茜就越是往后缩。

之后五分钟里,小茜一会儿抱怨人多,一会儿又说饿了,总之就是想打退堂鼓。

这时妈妈灵机一动:“不想滑就算了,咱们去玩‘冲关夺宝’吧。”这是小茜家最近常玩的游戏,就是随便拿个东西当宝藏,一个人守护,另一个人要冲破防线夺取宝藏。

母女俩来到冰场旁边一块僻静之处,妈妈先防守,并吹嘘着说:“谁也别想推开我!”没想到小茜快速冲来,把妈妈推得连连后退。

之后几个回合,妈妈加大了力度,小茜不得不用尽全力才能成功。再后来两人轮换,妈妈张牙舞爪地冲关,但第一次就绊了一个踉跄,引得小茜大笑一番。第二次,妈妈咬牙切齿地“使足”了力气,但还是被小茜全力挡了回去。

妈妈刚要开始第三次冲关,没想到小茜说:“不玩了,我要去滑冰了!”

小茜换上冰刀,不再犹豫,进到冰场后小心翼翼地溜着边慢慢尝试,由于有旱冰的基础,一会儿就彻底放松了下来。虽然小茜还远没有熟手滑得那么优美,但在结束后她自己主动提出:“下次还要来。”

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我们成人其实也经常“游戏”,只不过成人的方式是看电影、读小说、参加体育比赛、进行拓展训练等等。

如果一名成人朋友面对挑战时犹豫不前,我们会劝他先放松一下。但如果犹豫的是孩子,我们为什么就会催促他快点向前冲呢?

2

遇到问题总用游戏来解决,

怎么能让孩子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

一位牙医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接待了两名5岁多的小朋友,是一起来补龋齿的。第一个孩子面对麻醉针非常紧张,但妈妈在旁边一直鼓励他“要勇敢”,因此孩子一直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全过程中,这个“坚强”的孩子确实没哭一声,也没让一滴眼泪掉下来,但是他却一直全身紧绷,表情一直非常委屈,泪水一直在眼中打转。医生说他其实根本不会感觉疼,因为麻药早就起作用了。

另一位小朋友看见麻醉针,同样也非常紧张。所不同的是,这个孩子马上放声大哭。妈妈和护士联手按住孩子,医生迅速打完麻药。

之后的一分钟里,孩子趴在妈妈怀里继续哭,妈妈神情轻松但也态度认真地哄孩子。孩子很快就不哭了,于是医生问:“现在应该不疼了吧?”孩子点点头。医生说:“那咱们开始吧。”

孩子坐到治疗椅上并配合地张开嘴,很快就放松下来。其间,妈妈还适时地编了几个“牙齿细菌真倒霉”的故事,引得孩子咯咯地笑了几次。

当第二个孩子顺利完成治疗,有说有笑地从治疗室出来时,第一个孩子仍然显得没精打采。

对于“抗挫折能力”的理解,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我们总以为遇到挫折时,“不哭”才是抗挫能力强的表现,因此不顾孩子的切身感受,一味地要求孩子、甚至强迫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哭”。

神经科学的解释是:真正的抗挫能力,不是指能够承受多少压力的能力,而是遇到压力后,多快能缓解压力的能力。

近年的研究进一步补充:缓解压力的能力在早年有一个关键塑造期,也就是说,孩子遇到压力时的经验,是及时得到缓解,还是不得不尽量压抑,将对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结构性影响,从而决定他成年后遇到压力时,是更容易放松,还是更容易紧张。

哭,是人类最基本的缓解压力的本能。游戏力鼓励孩子哭,也鼓励孩子用所有安全的方式宣泄情绪、释放压力。

在孩子哭的时候,游戏力不会再搞笑,而会真诚地陪伴孩子。等孩子哭够以后,游戏力又会开始在刚刚过去的挫折中寻找笑点。

3

按时起床、每天刷牙、吃蔬菜……这些属于孩子应该养成的基本行为规范。这种事情都要大人陪着哄着,通过游戏来完成,是不是太惯着孩子了?

到4、5岁以后,大部分孩子都已经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多吃蔬菜保健康,以及不刷牙会长蛀牙等等基本的道理。

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愿意做这些事呢?通常是因为情绪不好(大冬天的早晨,相信谁都不情愿被从被窝里叫起来),或者讨厌被要求,甚至被强迫做某件事的感觉。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感受,平衡坏情绪;或者制造孩子能说了算,能有”控制感“的机会。过多的“道理”和“规范”,往往只是火上浇油。

有位妈妈分享过这样一个起床游戏:

每次叫儿子起床,他的第一个反应通常是翻个身,继续睡。这时我会把手放在他背上,轻轻给他做按摩。

因为儿子最近迷太空、宇宙飞船这类东西,所以我们把这种按摩叫做“太空能量站”。

我一边按,一边向“船长”报告:“报告!脖子能量补充完毕!肩膀能量补充完毕!船长请指示!”儿子会指挥我再按摩哪里哪里,最后是“全部能量补充完毕!报告船长,飞船可以起航了!”

于是,“船长”心情开朗,欣然起床更衣。

这样的游戏,核心其实并不是让孩子快点起床,而是是亲子间的快乐与亲密。让妈妈和孩子一起,创造并享受一段愉快亲密的早晨时光,然后共同开启各自崭新的一天。

4

孩子在游戏讨价还价,甚至得寸进尺,

这样的孩子能学会公平竞争和与人合作吗?

手工课上,一共有6名小朋友,可是老师只有5把剪刀。最后那个暂时没有领到剪刀的孩子大声抗议:“为什么我没有!”老师正要解释,5岁的多多就主动把自己刚领到的剪刀递过来:“你先用吧。”之前,多多也曾犹豫了一秒钟,但还是决定让出剪刀,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外人干预。

游乐场上,5岁的芊芊和一个稍大的男孩同时冲到木马旁。男孩急着说:“是我先到的。”男孩的奶奶紧接着说:“你们俩一起到的,你要让着小妹妹。”这时芊芊说:“没关系,让他先玩吧。”奶奶不甘心:“你看人家小妹妹多懂事。”

男孩恨恨地看了芊芊一眼,低下头不说话了,芊芊却对奶奶说:“不对,奶奶,等他高兴的时候,一定也会让着我的。”

一群二年级的孩子上课外班比赛搭积木,其中一个孩子一不留神碰倒了本组的城堡,因而影响了小组成绩,马上遭到同组其他孩子的指责。

这时同组的图图,一个8岁的男孩,大声喊道:“你们都别说啦,他又不是故意的,他已经够难过的啦!”

事后,妈妈问图图为什么会这样说,图图回答:“因为上次我不小心碰破了詹詹的头,你也是这么说的。不瞒你说,当时我可真吓坏了。”

美国当代亲子教育学者帕姆·雷奥女士曾在书中简明而有力地总结: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如何对待世界。

这些经常游戏的孩子,之所以在现实中能有上述令人欣慰的表现,不是因为熟背了多少教条,更不是因为害怕谁,而是因为在以往的游戏中,一次又一次地通过亲身感受而获得了一个共同认识——

人与人之间是亲密相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