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日诗词待后生

 杏坛归客 2019-12-17
——《90后诗词选》漫评
                                                                                                                                                                                                                                         

文丨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李树喜

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诗词已经成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佼佼者。经过复苏、走向复兴并初见繁荣,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出现了诗词新潮。而青年诗人的踊跃和灼灼成果,正是诗词新潮的重要体现。最近,由《诗刊》社编选的,在南方出版社出版的这部《90后诗词选》,则是霑沐阳光雨露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收获。一群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活跃诗坛,展示才技,兴观群怨,各有所及。十分可喜!

通读这部20岁年龄段诗人的选集,有几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二是心系社会的家国情怀,三是对生活的切入和感悟。兹分述之。

一是关于时代风貌。笔墨当随时代。文化史和诗词史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诗人群体。无论他们意识到与否,他们的社会活动和诗词创作,都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青年更是如此。时代前进了,诗词和诗人当与时代同行。观之、思之、反映之。当今的时代,改革风起云涌,新事物层出不穷,诗人不可拘泥于以往的事物、视野和情绪,要敢于和善于将新事物、新理念入诗,使之成为创作的鲜活素材。熊伟东一首“假如”目击UFO远航的七律写道:

荒原独立渺余怀,摩荡风尘似劫灰。
明灭乍惊飞碟闪,降临喜是使船来。
余生漫漫星辰旅,今夕巍巍阊阖开。
蓝色地球成一顾,太阳之侧自徘徊。

作者展开想象之翼,遨游环宇,观测于太阳地球之间,对物的描写与想象,自然超越了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视野,这是时代使然。

二是家国情怀。刘先奇在《桐埜书屋》写道:

香火不兴成古迹,诗书犹在隐新雷。
后人仰止先贤辈,自顾青春尚可追。

诗从书屋入题,以“新古”对比和衔接,仰慕先人,青春可追。其中喻意,当不限于诗词文化,表现出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不仅如此,年轻诗人还把目光投向社会,关注民生和民瘼。罗璟轩的七绝《扫街人》写道:

扫帚更来挂短襟,隔墙犬吠雨霖霖。
长竿身伴两同瘦,斜影参差又巷深。

五尺长竿扫帚声,消磨岁月几多层?
想来熟睡家中子,一片阳光是路灯。

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理解和同情。十分可贵。

三是对生活的切入、体验和感悟。青年诗人倪昌盛的状态十分引人注意,他是江苏淮安人,1991年生。自称“高一辍学打工至今,以诗自遣。”其自描打工生涯的三首七律,有这样的句子:

尘埃拭去雨初停,痛痒无关蚊子叮。
酒剩瓶中犹可饮,言于背后不堪听。
浮沉心海难归一,加减人生总是零。
回首儿时之夏夜,与谁遥望满天星?

《夏来了,已开始穿短袖上班的感觉》是:

又穿短袖挣微薪,难免胸中百味陈。
世态依然炎到夏,人心未必暖于春。
不知梦想为何物,且向江湖寄此身。
已惯车间灯刺眼,照吾满脸尽灰尘。

作者送快递时曾被狗追咬:

一心加快因何急?双脚抬高怕犬攻。
莫道天天来此处,终归不是主人翁!

作者工作在基层,以送快递奔波谋生。细节与心态的描写,是以往诗词未曾见过的。其中当有生活艰辛和世事炎凉的感慨。读之令人心动。

当然,对于青年人说来,初时的困境和磨练往往难免,这可以变成他们的财富——起码是珍贵的生活积累。而生活积累和感悟是青年诗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创作技巧的运用方面,青年诗人表现了“持正知变”的探索和追求,多有新意。例如,酒是古今诗人吟咏的重要主题,以往诗作如牛似海,但这位曾入龙的“醉酒”却相当别致,题目是《黄昏微醺于西湖》:

懒向苍澜掷酒盅,微躯今更作飞虫。
醺来始信舟如刃,割碎湖心十万红。

他的《贺新郎·登嵩山作》则写道:

足底云涛卷。更何妨、九州而已,微微一眄。七十二峰如纽扣,绣我青衫半翦。笑也是、一时虚幻。河洛古今流不尽,但何妨、流作千千盏。饮者醉,醉忘返。

诗人其舟如刀,割碎湖心;“峰如纽扣,青衫半翦”,“但何妨、流作千千盏”,等等,皆有不凡的意象和表现手段,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还有,丁昊咏桑葚的诗句:

春从荼靡窄,夏从荷底宽。
每从秋光起,眼底生波澜。
经年沧海事,滴滴在枝端。
但被檐风过,簌簌坠清欢。

布局讲究,音韵铿锵,古意浓浓,朴实有华;

再看李若瞳的《眼儿媚·九月初二游香山》:

辗转千阶为香峰,城外乳烟浓。苍松犹翠,墙篱卧虎,试点新红。

黄栌未褪青衫尽,碧野渐丹枫。游山不必,朱林满目,花意皆同。

为诗,不喜平,不趋同,讲个性。表现了对生活和艺术的创意追求。

显然,此中一些句子和技法,已经不止是“渐见”纯熟,甚至颇有些“老到”了。

说到“90”后诗词的不足,自然与年龄有关。纵览全书,对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中的重大事件、社会巨变还较少涉及,自然也谈不到深刻的理解和反映。对社会的体验还比较表象、初步。当然,嫩稚或青涩难免且不是缺点。但青年诗人需要历练和成熟。当今社会环境,“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已经不够。我们提倡“读百万卷书,走十万里路”,即更多地了解社会和人生,磨练自己的“意、力、技”,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青年人如何认识和应对环境。古人有“国家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清赵翼《题遗山诗》)之说,文界称之为“逆境出诗人”。当今中华,局面全新,超越以往,青年人有相当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顺境多多。“逆境出诗人”显然不是铁律。我们主张的是“人生际遇好,社会感悟深”。即青年人努力发展自己,有好的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人生,而无须一定经历困厄折磨。要求做到和可以做到的是,关注社会,关心民瘼,深入思考,倾注真情。如此,就可以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来。这部诗集里的优秀作品就是证明。

上述评议,虽力求客观,总体还是基于诗坛的多数即中老诗人的视角。作为年龄上的前辈,我们寄希望于90后和全体青年诗人:诗词的未来在青年!乐见他们后来居上,抢占潮头。唐人说“雏凤清于老凤声”。实际上,每只老凤都从雏凤走来,而每只雏凤都会变成老凤。生灵在周而复始中轮回,诗词在继承创新中演进。由此寄语青年诗人:去浮躁,务深沉,锐意出新,有所担当,诗海弄潮,不负时代。最后以一首小诗作结:

一从屈子赋离骚,累代风华韵渐娇。

唐宋未曾诗写尽,何妨我辈弄新潮。

诗刊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