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试图抓住的,不是中国的本质,而是中国的本色

 3gzylon 2019-12-17
  • 2019-12-17 09:31:52

1973年9月,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巴贝作为总统府认证的新闻记者加入了随行记者团,他用最喜爱的柯达克罗姆胶片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场景。巴贝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用彩色胶片拍摄中国的摄影师。从此之后,巴贝多次来到中国,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四川、广西等地,用颜色的变化见证中国的发展历程。本书收录了巴贝自1973年以来在中国拍摄的300余幅彩色照片,用纯粹的影像记录历史的演变。这些照片内容广泛,画面精致,极具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我并非摄影专家,却非常幸运,因各种机缘巧合而遇上过几乎所有与中国有关的法国大摄影师,并与他们有过私下交谈:卡蒂埃-布列松、爱德华·布巴、马克·吕布。这三位大师如今均已作古。他们有关中国的作品,大多以黑白为主。这些作品中最优秀的,往往能抓住一些东西,让人觉得那是真正属于中国的,是本质性的东西。比如,马克·吕布镜头下的黄山。

巴贝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人人皆以黑白为影像的主要呈现手段的年代里,大胆使用了彩色。人们知道,为此,他不计代价,不惜人工,在传递方式还非常传统、古老的时代,保证冲印出不变色、不损坏的胶片。巴贝的摄影,让我见到了——或者说重新见到了——我童年时期中国的真实色彩。就好比,人们以前总是说,中世纪是黑暗的,而当我们有幸看到一些中世纪书稿中珍贵的彩图插页,我们突然发现,中世纪是有色彩的,有时甚至是色彩绚丽的。布鲁诺·巴贝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他试图抓住的,不是中国的本质,而是中国的本色。

当你既非历史学家,又非汉学家,你眼中所看到的,何以能够成为代表这个国家的影像?布鲁诺·巴贝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为此他有三个解决办法:一,尽量在中国久留;二,在中国各地旅行;三,隔一段时间,就再来中国。于是,他有了与我有幸见过的其他几位摄影师不太一样的经验。他呈现的中国,因其本色,拥有了一种难能的贴近事实的真实,并因不求本质,但求本色而抓住了时代的变迁。从20世纪70年代最早一批相片中出现的几乎统一的色彩,到最新作品中出现的难以调解、难以和谐化的杂乱色彩,中国一次次呈现出它“此时此地”的本来面貌:从表面的一致性到真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某种“本质主义”,到不断变化中的未知和不确定。

于是,这位谦逊的外来人,以他对世界特有的好奇和敏感,从他令人羡慕的“特许”见证人身份出发,以每一次在中国的表象世界中的“潜水”式游历,抓住了中国的本色,并将这本色呈现出来。毫无疑问,这是我们的幸运:这双如流动的镜子一般穿越世界的纯真之眼,几次抵达中国,既记录下我们彩色的过去,更折射出我们的多样和希望。(作者:董强)

来源:文汇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