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孟子》(10)小勇与大勇

 山乡武侠 2019-12-17

读《孟子》(10)小勇与大勇

翁武侠

齐宣王问孟子道:“如果与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的地方吗?”

这是齐宣王第一次与孟子交谈有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问题。

孟子回答说:“有,交邻之道在于怀仁布德。“

孟子马上给了齐宣王一个明确的回答,肯定了国与国相交是有讲究的地方的。这相交之道,在孟子心里嘴上是深藏和常言的,这道理,即仁德也,它对人对事,何时何地都一概中用,。

接着孟子又给齐宣王讲故事了:“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伯,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

孟子引典要说明两点,就是与邻国相交,一是怀仁德,使大国善待小国,二是运智慧,使小国侍奉大国。

有仁德之人,才会有平和平等爱人之心。商朝时葛伯不祭祀,商汤曾帮助他祭祀,葛国的百姓生活痛苦,商汤派人送去酒饭;周朝时文王也时常安抚昆夷。葛国是商朝邻近的小国,昆夷是周朝西边的少数民族。大国怀仁就能善待小国。

有智慧之人,需知己知彼需权衡轻重需韬光养晦需避锋蓄锐。周太王不愿意与獯鬻倒戈相向,是为了免除自己治下的无辜百姓白白丧命,不与对方刀光相对,随后迁都周原以避事端;越王勾践甘做吴王小臣,忍辱负重,卧薪而尝胆。小国明智才能避祸才能与大国相处。

为了国家的或个人的利益,位尊、势强者愿屈于卑位去奉事位卑、势弱之人,势弱者应能隐忍为上,以让、柔、弱的姿态去奉迎势强者,等候“柔能战胜刚,弱能战胜强。”的时机。

相交之道,乃求国之平和,求国与国之间相安无事,求天下安祥太平。就可能是孟子要阐述的道理。

孟子继续阐述论证自己阐述道理的理由:“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只所以要这样说和做,是因为天命的原因。

孟子所说的天命,是自然实现的,又是必然趋势的。大国要乐于仁政之策怀德之措施,替天行道,不欺负弱小,以安定天下为己任。小国要乐于现实,敬畏天命,忍让退避,安定自己的国家,以保全自己为宗旨。

孟子想要的是,百姓安康,天下太平,不管你是大国或小国,都怀仁心,都施仁政,该帮得帮,该让得让,该忍得忍,不要刀刀枪枪,只要太太平平。

孟子说了半天,精神费了好多,不想齐宣王却了来个:“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齐宣王此话,挡了孟子的话路,转了话题的方向。说白了,齐宣王没有仔细听,或听着听着总觉得话不对自己的思路,哪有什么邻交之道,嫌孟子的话说玄了说远了。就用轻轻淡淡的一个“真高深呀!”就把话路断了,把孟子的话也否了。

孟子只得顺着齐宣王重开的话题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说勇就说勇吧。孟子首先劝告齐宣王好勇可以,但不能好小勇。小勇说的就是对下人对弱者对个人发威发怒之匹夫之勇。

孟子继续说:“《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诗经》说了,文王一怒,阻挡了敌军,使周国吉祥,百姓安定。这是周文王的勇。

孟子又举例:“《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尚书》说了,周武王一怒,不容横行霸道之人,只为百姓得到安定。这是周武王的勇。

这种求国家安全,求百姓安定的行为就是一种大勇。大王如能做到这样的一怒,老百姓是很欢迎这样的好勇。孟子对齐宣王如是说。

小勇市井间,大勇国事中。上天先降老百姓,后降君王师表,后者就应该保护老百姓爱护老百姓,这是天的意志。国之治理者就应顺天意适民心安民生。孟子的话总是从大处着想,小处设法,苦心冥思,娓娓道来,给人带来一些另想。

2019年12月1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